攈摭
注音
ㄐㄨㄣˋ ㄓˊ
词语释义
亦作'攟摭'。
摘取;搜集。
词语解释
亦作“攟摭”。摘取;搜集。
《汉书·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相国 萧何 攈摭 秦 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 宗直 ﹞搜讨磔裂,攟摭融结,离而同之,与类推移,不易时月,而咸得从其条贯。”《新唐书·柳璟传》:“帝叹《新谱》(《永泰新谱》)详悉,詔 璟 攟摭 永泰 后事缀成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攟摭”。摘取;搜集。
引《汉书·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宗直﹞搜讨磔裂,攟摭融结,离而同之,与类推移,不易时月,而咸得从其条贯。”
《新唐书·柳璟传》:“帝叹《新谱》(《永泰新谱》)详悉,詔璟攟摭永泰后事缀成之。”
攈摭的网络释义
攈摭
汉字详情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三問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攈 | 居運 | 見 | 文 | 去聲 | 問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kyonh/kiunn | kĭuə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庶声。字又作“拓”,从手,石声。本义:有选择的拾取)
(2) 同本义
拓,拾也。陈、 宋语。——《说文》
摭,取也。——《方言一》
有顺而摭也。——《礼记·礼器》
乃摭于鱼腊俎。——《仪礼·有司彻》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摭紫贝,搏耆龟。——张衡《西京赋》
(3) 选取,摘取
摭我华而不食我实。——《法言·问明》
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汉书·扬雄传》
(4) 又如:摭华(采摘其文章辞藻);摭裂(采摘细碎);摭实(摘取事实;据实)
(5) 挑剔;指摘 。如:摭赖(挑剔诬赖);摭罗(挑剔、罗织)
(6) 搜集
摭其阴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旧五代史》
(7) 又如:摭采(搜集采用)
英文翻译
pick up, ga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zek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ak7 zhit7 [台湾四县腔] zak7 tsiit7 [梅县腔] zhak7 [海陆丰腔] chak7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a1
◎ 潮州话:ziah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ak7 zhit7 [台湾四县腔] zak7 tsiit7 [梅县腔] zhak7 [海陆丰腔] chak7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a1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隻 | 之石 | 章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tɕĭɛk | cjek/tj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