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

mó ní [ mo ni]
注音 ㄇㄛˊ ㄋ一ˊ

词语释义

指摩尼教。

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泛指佛珠。

水窦。

词语解释

  1. 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 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 中国 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唐 武后 延载 元年, 波斯 人 拂多诞 持《二宗经》来朝, 唐 代宗 大历 三年在 长安 建摩尼寺,赐额 大云光明寺 。其教多在 长安 、 洛阳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 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 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新唐书·回鹘传上》:“ 元和 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

  2. 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 雷渊 《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3. 泛指佛珠。

    清 赵翼 《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4. 水窦。

    《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引证解释

⒈ 指摩尼教。 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 摩尼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不同说法。 唐武后延载元年, 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 唐代宗大历三年在长安建摩尼寺,赐额大云光明寺。其教多在长安、洛阳及西域商人中流行。 唐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

《旧唐书·回纥传》:“五月, 迴鶻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
《新唐书·回鹘传上》:“元和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

⒉ 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摩尼不宵朗,则无别於磧砾。”
唐颜真卿《抚州戒坛记》:“严身瓔珞,照耀有摩尼之光。”
金雷渊《济南珍珠泉》诗:“轻明疑夜光,洁白真摩尼。”
明唐寅《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

⒊ 泛指佛珠。

清赵翼《村舍即事》诗:“床无阿堵烦人举,手有摩尼诵佛持。”

⒋ 水窦。

《百喻经·水窦喻》:“妇语人言:我夫已觉,更无出处。唯有摩尼可以得出。胡以水竇名为摩尼,欲令其人从水竇出。”

摩尼的网络释义

摩尼 (摩尼教创始人)

  • 摩尼(叙利亚语:ܡܐܢܝ ܚܝܐ Mānī,216年4月14日-274年2月26日)是摩尼教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波斯帝国安息王朝的巴比伦北部的玛第奴(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畔),但死亡日期有274年、276年和277年等几种说法。其母满艳似乎是安息王室的亲属,其父跋帝原住哈马丹,属于基督教的一个以禁欲和浸礼为特征的小教派(Elchasaites,这个教派可能有好几个译名,可能是属于犹太基督教教徒的一个异端教派诺斯底派的分支)。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在天使启示,在他24岁时受到了神(Syzygos)的最重要的启示,自称受到神的点化,是神派到尘世的“光明使者”,并脱离了那个教派(如果不是他父亲的保护,他可能被杀)开始传教。
  • 摩尼最初只有两个追随者,摩尼向父亲及家庭成员传授教义,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随后摩尼及其少量信徒在波斯北部传教,然后经海路到达印度。摩尼在印度传教期间,使杜兰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到波斯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的兄弟、呼罗珊总督卑路斯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普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普拉干》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普尔。沙普尔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萨珊帝国全境履行和传教。在国王沙普尔一世登基的盛典上,摩尼正式开始向全国布道,并派使徒到罗马和东方传教,摩尼教得以快速传播,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 摩尼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上榜,排名第83位。
  • 摩尼造句

    他们需要一个敌人,而我则是站在摩尼教的分界点另一边的魔鬼。
    佛法本不该立字立语,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
    一间普通的僧房,进门正厅处是一幅释迦摩尼的拈花像,画像前的香炉中,香火已经熄灭,东边的侧室里,传来两个人的交谈声。
    摩尼教从波斯散播到东方和西方。
    法比安斯基最近的几场表现都不错,在对阵狼队和埃弗顿都做出了关键扑救,另一方面,阿摩尼亚也即将伤愈归队,谁将成为阿森纳的一号?
    摩尼教的崇拜包括禁食,每日祷告,还有与最后的晚餐非常不一致的圣餐。
    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没有一丝风,整个这块地方弥漫着酸臭和阿摩尼亚味道。
    论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早期回纥汗国的统治阶级利用摩尼教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摩尼的三月三圩场,也是麦子收获前,最后一个摊贩云集、民贸活跃的圩场,周围村寨的乡亲都会来采购一些农用的东西,这里可热闹了。
    血如雨下,肉翻飞,条条块块的东西四处激荡,饶是玄奘有摩尼宝珠护身,还是闻到了那一股剧烈的腥臭之气。
    阿摩尼亚在赛后对西班牙一家电台说:我们需要一个进球,但有些球员却在场上闲…
    在末法时间,佛祖释迦摩尼佛灭寂了。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
    阿摩尼亚气体从施过肥的农田上挥发,这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原来。
    另外,粟特人有意识的传播摩尼教,加快了摩尼教在回纥汗国的传播和影响。
    该画像可能作为此后明教神像的原型,在东南摩尼教会中流传开来,由宋到元,在经历佛化、道化的同时,最终演变成了塑像。
    对于叙永县摩尼镇簸箩村村民王登林来说,乡愁,就是他在高山上种下的创业梦。
    并把一半的龙牙给予科尔奇斯的埃厄忒斯众神参加卡德摩斯与哈尔摩尼亚的婚礼,雅典娜规划出特拜城的领地,赐予卡德摩斯一个国家。
    帝释天龙等,即奉珠宝于三七日中,并集戒坛,所造作珠塔,用七宝庄严上安摩尼珠,以佛神力,故于三七日中一时皆成,合得八百亿真珠七宝塔,以盛如来瓦钵。

    汉字详情

    mó,mā [mo,ma]
    部首: 1103
    笔画: 15
    五笔: YSSR
    五行:
    仓颉: ICQ
    四角: 0025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麻声。本义:摩擦,磨蹭)

    (2) 同本义

    摩,研也。——《说文》

    刮摩之工。——《考工记》

    鎋击摩车而相过。——《战国策·齐策》

    人肩摩。——《战国策·秦策》

    濯手以摩之,去其皱。——《礼记·内则》

    (3) 又如:摩戛(摩擦。也作磨戛);摩厉(磨物使锐。引申有磨炼、钻研的意思);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子擦着车子);摩肩(肩挨着肩);摩拭(揩擦)

    (4) 迫近,接近

    (5) 又如:摩近(接近);摩垒(迫近敌垒);摩霄(接近云天,冲天)

    (6) 通“磨”。磨砺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礼记·乐记》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易·系辞上》

    (7) 通“磨”。磨炼

    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庄子·徐无鬼》

    (8) 通“磨”。磨灭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汉书·司马迁传》

    (9) 又如:摩牙(磨其牙使之锐利);摩灭(磨损消灭,消亡);摩砻(犹磨光)

    (10) 切磋;研究

    刚柔相摩。——《易·系辞上》

    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

    (11) 又如:观摩(观看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摩切(切磋琢磨);摩研(切磋研究);摩拟(比拟研究)

    (12) 抚摸

    摩顶受戒。——《西游记》

    (13) 又如:摩拊(抚摩;安抚);摩捋(顺手抚摩);摩触(抚摩;摸索);摩按(按摩)

    (14) 另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rub, scour, grind; fri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o1
    ◎ 客家话:[梅县腔] mo2 [海陆丰腔] mo2 mo1 [东莞腔] mo2 [沙头角腔] mo3 [客英字典] mo2 [台湾四县腔] mo2 mo1 [客语拼音字汇] mo1 [陆丰腔] mo1 [宝安腔] mo1 | mo2
    ◎ 潮州话:m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婆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muɑmua
    [ni]
    部首: 327
    笔画: 5
    五笔: NX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女性
    仓颉: SP
    四角: 77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尸,匕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亲昵的样子。本义:亲近,亲昵)

    (2) 同本义。后作“昵”

    尼,从后近之也。——《说文》

    尼,近也。——《小尔雅》。按,近昵之意,字亦作昵。

    不避远尼。——《尸子》

    (3) 安定,平和

    尼,安也。——《尔雅》

    尼,和也。——《广雅》

    竟界尼康。——《隶释·祝睦后碑》

    名词

    (1) 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

    人道为尼,遂居此寺。——《洛阳伽蓝记·胡统寺》

    (2) 又如:僧尼(和尚和尼姑);尼寺(尼姑所住的寺院);尼房(尼姑所居处);尼坛(尼姑受戒的地方)

    (3) 尼山 。如:尼丘(尼邱。山名,即尼山,在山东曲阜县东南。相传为孔子出生地。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圣(对孔子的尊称);尼轲(孔子和孟子的并称);尼聃(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尼首(谓人头像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英文翻译

    Buddhist nun; transliter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nei4
    ◎ 客家话:[梅县腔] ni2 [台湾四县腔] ni2 nit8 [客语拼音字汇] ni2 [东莞腔] li2 [客英字典] ni2 [陆丰腔] ni3 [海陆丰腔] ni2 nit8 [宝安腔] 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女夷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nrii/nyɳ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