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清·梁启超《论进步》:“毋得摇笔弄舌,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
摇笔弄舌,是汉语词汇,读音是yáo bǐ nòng shé,意思为耍笔杆,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梁启超《论进步》:“毋得摇笔弄舌,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2) 同本义
摇,动也。——《说文》
摇,作也。——《尔雅》
摇者不定。——《管子·心术》
复命摇作。——《庄子·则阳》
夹而摇之。——《考工记·矢人》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古诗十九首》
蒙络摇缀。——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痒不得搔,痹不得摇。——柳宗元《断刑论》
摇头而歌。——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动摇承之。——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摇旗打鼓(四处张扬,闹得满城风雨);摇铃打鼓(摇旗打鼓);摇颭(摇摆颤动。形容女人走路的妖娆姿态);摇风(谓风吹摆动);摇摆气势(摇头摆尾,虚张声势);摇席破座(兴奋得坐不安移);摇唇鼓舌(凭借能言善辩而游说煽动)
(4) 动摇
本根一摇,忧患非浅。——《新唐书·狄仁杰传》
(5) 又如:摇心(人心动摇);摇易(动摇更易);摇悦(一会儿动摇,一会儿喜悦的矛盾心理)
(6) 骚扰 。如:摇毒(骚扰为害);摇乱(扰乱;作乱)
形容词
(1) 疾
摇,疾也。——《广雅》
将摇举,谁与期。——《汉书·礼乐志》
遂乃风举云摇,浮游溥览。——汉· 班固《西都赋》
(2) 又如:摇举(腾升高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ja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遙 | 餘昭 | 以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jĭɛu | je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lòng
名词
(1) 宫中别道 。如:东弄;西弄
(2) 〈方〉∶弄堂,小巷 。如:里弄;弄口(出入弄堂的地方);弄唐(小巷);弄堂房子
(3) 另见
;“衖”(4) 另见
nòng
动词
(1) (会意。上为“玉”,下为“廾”(即廾,
)。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2) 同本义
弄,玩也。——《说文》
载弄之璋,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
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汉书·周昌赵尧传》
得鹊子还下弄;神气自若,傍若无人。——《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弄丸(古技巧名称。手持多丸,逐一抛出,再次第接住,如此循环不已);玩枪弄棒(弄兵。使枪弄棒之类);弄笔(舞文弄墨);弄毫墨(舞弄笔墨);弄舌(弄口。掉弄口舌;饶舌);弄孙(逗玩孙儿)
(4) 戏耍;游戏
夷吾弱不好弄。——《左传·僖公九年》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床:井上栏杆。)——李白《长干行》
(5) 又如:弄嘴(耍嘴皮子,花言巧语);弄刺子儿(耍花招,干坏事);弄儿(花样;把戏);弄法(耍弄法术);弄虚头(耍花样);弄喧(弄玄虚,耍花招);弄空头(弄虚作假,耍花样);弄白相(戏弄,开玩笑);弄辞(戏谑之辞);弄送(作弄;戏弄)
(6) 作弄;期侮
愚弄其民。——《左传·襄公四年》
我和你干大事,如何肯弄你。——《水浒传》
(7) 演奏乐器
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世说新语》
(8) 显现 。如:弄色(显现美色);弄睛(谓呈现睛天);弄暖(因天气暖和显得精神)
(9) 卖弄 。如:弄精神(打起精神卖弄;劳神,费心思);弄思(卖弄才思);弄巧(卖弄技巧)
(10) 玩赏
乘舟弄月宿泾溪。—— 李白《别山僧》
(11) 又如:弄月(赏月);弄花(赏花);弄月吟风(赏玩、吟咏风月美景)
(12) 做;搞
天天晚上弄到四更多才睡。——《红楼梦》
(13) 又如:弄性尚气(任性而为,意气用事);弄硶儿(偷干坏事);弄水(在水上作竞技表演);弄文(指写文章);弄巧(谓做出各种巧妙的花样);弄姿(谓做出种种姿态);把屋子弄一下;你来不了,我替你弄吧
(14) 妆饰
弄姿帷房之里。——《文选·赵至·与嵇茂齐书》
(15) 又如:弄姿(妆饰容貌);弄妆(妆饰,打扮);弄碜儿(指做丑事)
(16) 娶 。如:弄小(娶妾)
(17) 设法争得
齐心打伙弄几个钱。——《红楼梦》
(18) 又如:弄钱;弄点吃的来
名词
(1) 乐曲
帝命伊吹笛, 伊神气无忤,既吹一弄,乃放笛云。——《世说新语·任诞》 刘注引《续晋阳秋》
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文选·王褒·洞箫赋》
(2) 巷中巷。通“衖”
及帝出,各欲自奋,帝竟无一言,出西弄,遇弑,年二十二。——《南史·齐废帝郁林王纪》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ung5 [客英字典] lung5 lung3 [东莞腔] lung3 [梅县腔] lung3 lung5 [陆丰腔] lung6 [客语拼音字汇] nung3 nung4 [宝安腔] lung3 [海陆丰腔] lung6 lung3 nung6 nung3 [台湾四县腔] lung5 lung3 nung5 n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弄 | 盧貢 | 來 | 東一 | 去聲 | 送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lungh/lunq | lu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t8 [陆丰腔] sat8 [台湾四县腔] sat7 set8 [客英字典] set8 [海陆丰腔] sat7 [梅县腔] shat8 [客语拼音字汇] sad6 sed6 [东莞腔] set8 [宝安腔] set8
◎ 潮州话:zi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頢 | 下刮 | 匣 | 黠合 | 入聲 | 黠 | 合口二等 | 刪 | 山 | ghruat/hoat | ɣw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