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衾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携带被褥。指出嫁。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向为义气而携衾,后因落莫而入道。”
引证解释
⒈ 携带被褥。指出嫁。
引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向为义气而携衾,后因落莫而入道。”
携衾的网络释义
携衾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隽(
)声。本义:提着)(2) 同本义(把地上的物品举提起来)
携,提也。——《说文》
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诗·大雅·板》
(3) 又如:携壶;携带(提挈,照顾);携酒牵羊;携杖
(4) 拿着,持
闲携杖,漫出门,官槐满路叶纷纷。——清· 孔尚任《桃花扇》
(5) 又如:携盘;携帚
(6) 牵挽;挽扶
相携于道。——《淮南子·览冥》
吾与汝并肩携手。——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携抱(牵挽扶抱);携率(率领);携将(扶持);相携于道;携幼扶老;携扶;携负(牵背)
(8) 带,随身一道
携其妻子。——《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
于是夫负妇戴,携子入于海。——《庄子·让王》
民扶老携幼。——《战国策·齐策四》
携幼入室。——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携童几数人。——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9) 又如:携子同行;携女归宁;携行;携家眷同行;携款潜逃;携械投诚
(10) 通“愶”。离;背离;离散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左传·僖公七年》
不如私许复曹,卫以以携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其刑矫诬,百姓携贰。——《国语·周语上》
须要宣布皇灵,携其党羽,则王直势孤,自不能容。——《西湖二集》
(11) 又如:携爽(背离);携弛(有二心而松懈);携泮(离散);携贰(有二心,叛离);携背(背离,背叛);携叛(背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1 [海陆丰腔] hi1 [梅县腔]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东莞腔] kui2 [宝安腔] hi1
◎ 潮州话:h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攜 | 戸圭 | 匣 | 齊合 | 平聲 | 齊 | 合口四等 | 齊 | 蟹 | ghue/huei | ɣiw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从衣,今声。本义:被子) 同本义
衾,大被。——《说文》。段注:“寝衣为小被(夹被),则衾是大被(棉被)。”
抱衾与椆。——《诗·召南·小星》
缁衾赬里,无紞。——《仪礼·士丧礼》
衣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数。——《荀子·礼论》
布衾多年冷似铁。——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衾拥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西厢记》
(2) 又如:衾褥(殓尸用的被褥);衾衽(指被与席。一说为枕席之间);衾枕(被与枕);衾绸(被;一说为大被和床帐);衾影无愧(暗中不做亏心事。后人引喻人在私生活中无败坏德行的事);衾衣(被子和衣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m1 [客英字典] kim1 [海陆丰腔] kim1 [梅县腔] kim1 [客语拼音字汇] kim1 [宝安腔] k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欽 | 去金 | 溪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侵B | 深 | khim/qym | kʰĭĕ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