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搔耳捶胸
(1) 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心下十分悲咽,便搔耳捶胸,焦躁起来。”
成语用法
搔耳捶胸作谓语、定语;指烦恼的样子。
搔耳捶胸的国语词典
抓耳朵、捶胸膛。形容焦躁悔恨的模样。
搔耳捶胸的网络释义
搔耳捶胸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蚤声。本义:用指甲轻刮)
(2) 同本义
搔,括也。——《说文》
而敬仰搔之。——《礼记·内则》。注:“摩也。”
足可搔而绝。——《汉书·枚乘传》。集注:“谓抓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 又如:搔背(以指甲搔脊背);搔掐(以指甲抓刮);搔扪(爬搔抚摸);搔摸(呵痒);搔首(爬搔头部);搔耙(以指爪或他物抓刮爬梳)
(4) 通“骚”。骚扰;骚乱
残贼天下,万民搔动。——《淮南子·兵略训》
吴起长兵攻取, 楚人搔动,相与泣 悼王。——《盐铁论·非鞅》
所在搔扰,更为烦苛。——《三国志·陆凯传》
(5) 又如:搔动(骚动;扰乱);搔扰(动乱不安,扰乱);搔搔(忧虑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zau3 [梅县腔] zau3 [宝安腔] sau1 | zau3 [客语拼音字汇] sau1 so1 zau3 [海陆丰腔] zau3 sau1 [客英字典] sau1 [台湾四县腔] zau3 sau1
◎ 潮州话:s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騷 | 蘇遭 | 心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sau | sie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耳 | 而止 | 日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nʑĭə | njix/riio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垂声。本义:棒打)
(2) 同本义
捶,以杖击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注:“捶笞皆杖击也。”
(3) 又如:捶鼓;捶衣裳;捶楚(用杖或板拷打)
(4) 拳打 。如:捶背;捶殴(殴打);捶胸跌脚(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5) 舂;捣 。如:捶骨沥髓(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刮民财)
(6) 同“锤”。锻,锻炼 。如:捶钩(锻打带钩);捶句(锤炼文句)
名词
(1) 马杖。通“箠”
檄以马捶。——《庄子·至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捶马衔走。——《公羊传·定公八年》何注
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捶策(扬鞭击马)
(3) 棍棒 。如:捶表(即邮表。指立于边界邮舍旁的木制标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2 zui3 [客语拼音字汇] cui2 [宝安腔] cui2 [客英字典] chui2 [海陆丰腔] chui2 chui3 [梅县腔] chu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捶 | 之累 | 章 | 支A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支A | 止 | cjyex/tjvee | tɕĭw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匈声。本作“匈”,胸是后起字。本义:胸膛)
(2) 同本义
胸满腹胀。——《素问·腹中论》
两手紧抱胸前。——宋· 宋慈《洗冤录》
(3) 又如:胸雪(雪白的胸部。倒文。多见于五代词)
(4) 内心;心里
忧苦欲何为,缠绵胸与臆。——晋· 陆机《赴洛》
(5) 又如:胸衾(胸怀;胸襟);胸藏锦绣(比喻富有才识);胸藏翰墨(比喻极有学识);胸中大有丘壑(比喻思虑深远;亦作胸中有了丘壑)
(6) 喻指前面 。如:胸廝撞(两个迎面相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ung1 [台湾四县腔] h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hiung1 [沙头角腔] hiung1 [客英字典] hiung1 [海陆丰腔] hiung1 [陆丰腔] hiung1 [宝安腔] hiung1 [东莞腔] hi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胷 | 許容 | 曉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鍾 | 通 | hyung/xivng | xĭwo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