搊弹词

chōu tán cí [chou tan ci]
繁体 搊彈詞
注音 ㄔㄡ ㄊㄢˊ ㄘˊ

词语释义

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即诸宫调。

词语解释

  1. 宋 、 金 、 元 说唱艺术的一种。即诸宫调。

    清 毛奇龄 《西河词话》:“至 金章宗 朝, 董解元 不知何人,实作《西厢记搊弹词》,则有白有曲,专以一人搊弹,并念唱之。”

引证解释

⒈ 宋、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即诸宫调。

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至金章宗朝, 董解元不知何人,实作《西厢记搊弹词》,则有白有曲,专以一人搊弹,并念唱之。”

搊弹词的国语词典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弹词」条。

搊弹词的网络释义

搊弹词

  • 【释义】:简称弹词,即诸宫调。因用琵琶等弦乐伴奏,一人弹唱以联章韵语编成的长篇故事,有白有曲,有念有唱,故名搊弹词。如《董解元西厢记》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
  • 汉字详情

    chōu,zǒu [chou,zou]
    部首: 330
    笔画: 13
    五笔: RQBT
    仓颉: QPUU
    四角: 57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用五指拨弄。如:搊弹;搊琵琶;搊弹家(唐代学习 弹唱的宫女)。

    (2) 用手指(或带齿的东西)在物体上划过。

    山羊毳绒亦分两等:一曰搊绒,用梳栉搊下,打线织帛。——《天工开物》

    (3) 〈方〉搀扶 。如:搊扶(搀扶)。

    (4) 〈方〉从器具的一端或一侧用力使它翻倒 。如:把箱子搊过来。

    (5) 〈方〉搀扶。

    宝宝摔倒了,妈妈赶忙把他搊起来。

    (6) 迎合,凑合 。如:搊趣(凑趣);搊搊(逗趣,凑合趣味)

    〈形〉

    固执 。如:搊搜(搊扎。卤莽;顽固);搊搊搜搜(精神抖擞)。

    英文翻译

    pluck

    方言集汇

    ◎ 粤语:cau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eu1 [台湾四县腔] ceu1 [梅县腔] ceu1 [海陆丰腔] ce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莊俱平聲合口三等cryo/truʧĭu
    dàn,tán [dan,tan]
    部首: 312
    笔画: 11
    五笔: XUJF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CWJ
    四角: 18256

    详细解释

    dàn

    名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tán

    动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dàn

    英文翻译

    pellet, bullet, shot, shell

    方言集汇

    ◎ 粤语:daan6 taan4
    ◎ 潮州话: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