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着

yǎn zhe [ yan zhe]
繁体 掩著
注音 一ㄢˇ ˙ㄓㄜ

词语释义

谓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词语解释

  1. 谓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言公中》:“然而不能不恫心於窃之者,盖穿窬胠篋之智,必有窜易更张,以就其掩著,而因以失其本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言公中》:“君子恶夫盗人之言,而遽铲去其迹,以遂掩著之私也。”

引证解释

⒈ 谓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中》:“然而不能不恫心於窃之者,盖穿窬胠篋之智,必有窜易更张,以就其掩著,而因以失其本指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中》:“君子恶夫盗人之言,而遽铲去其迹,以遂掩著之私也。”

掩着的网络释义

掩着

  • 掩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ǎn zhe,谓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 掩着造句

    苏然眼花缭乱的瞧着锦彩轩槛、鱼龙幢戏凡从眼前走过,瞧着帐盖遮掩着一方天空,瞧着绣画被人捧着送进,瞧着金银像供奉而入,整个人都傻眼了。
    况且,那是流云派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想抢夺也师出无名不是?白芷带着大家到了珍宝阁时,珍宝阁的大门虚掩着,白芷脸色一变,上前推开大门,独自进入。
    朱刚烈掩着喜色,伸手触摸这巨大的桃神木,一颗法力念头飞进树干中。
    笔者来到第二个车间,只见这个车间门半掩着,门的玻璃上写着“谢绝参观”四个大字,笔者打开门看到,同样是粉尘满地,三位工人一边工作嘴里一边叼着烟。
    这时,半掩着的店门外,一位摆小摊的哑婆婆总会掏出一张写着地址的小纸条。
    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恨天,天不与人行方便,好着我难消遣,端的是怎留连。
    林佩珊则移坐到靠前面玻璃窗的屋角,吃吃地掩着嘴偷笑。
    两旁灯火通明,正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约两米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一个月洞红漆大门虚掩着,有琴音和着曲声隐约传来,门上黑色匾额上书“梨园”两个烫金大字。
    青衣妃子掩着脸,哭得更是哀切。
    浪子回头贵如金,脱贫致富显精神,苦读十年跃龙门,路遥日久见真心,努力吧,奋斗吧,成功被智慧和拼搏掩着的门。反转日,凡是付出的都得到回报,凡是云集的都降下甘霖。祝你好运。
    一个影子慢慢拖移过来,柳碧瑶眨巴着眼睛看过去,见姐姐秀丫站在门口,穿着圆点花袄,靠门掩着半个身子。
    蓝岩用他蹋过足球的脚,漫不经心地,蹋开了欧阳关闭的心房。其实,心房只是虚掩着的。欧阳抖落了一片忧思,从深沉的寂静中惊起,她看到外面的世界,原来一直是旋转的。
    爱好虚荣的人,把一件富丽的外衣遮掩着一件丑陋的内衣。莎士比亚。
    曾经烦透了知了,如今夏天蝉鸣难找,曾经害怕螃蟹躲避小河,如今掩着口鼻逃离水沟,曾经树林里玩捉迷藏,如今广场上听卖唱,岁月让生活变了模样,美好的环境成为梦想,世界环境日,。
    门半掩着,房子喊了声封婶没人应声,封婶五冬六夏是不睡懒觉的,老了老了更是勤勉的很。
    桥身布满了藤萝,垂垂挂挂,将桥体半遮掩着,桥下是潺潺流水,直通龙须河,据说。
    纹有金丝饰纹的高领里,半掩着一张白得吓人的艳冶面容,锐利的目光中跳动着不同于其他亡灵的蓝色火焰。
    因为,那男人全身都笼罩在一件巨大的斗篷里,看不清身材,脸上则是一副青铜打造而成的青脸獠牙鬼面,遮掩着相貌,只是那声音分明是个男人。
    郑武立在门前,心里踌伫,半晌,终于鼓起勇气,伸手想去推那道轻掩着的竹门。
    步态有些蹒跚的他正拥着微微的醉意行走,光亮的前额,只有几根黑发遮掩着,宽宽的大脸上早已爬上岁月的痕迹,一双眼睛始终犀利,似乎要刺穿这黑幕下的丑恶。

    汉字详情

    yǎn [yan]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DJ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KLU
    四角: 5401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2) 同本义

    掩,敛也。小上曰掩。——《说文》

    掩练帛,广终幅。——《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

    掩薄草渚。——《史记·司马相如传》

    空正掩日。——《周髀算经》

    掩口胡卢而笑。——《聊斋志异·促织》

    掩其上哉。——清· 方域《壮梅堂文集》

    手巾掩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势拔五岳掩 赤诚。——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掩圹(将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掩心(护胸的铠甲);掩土(盖土埋葬);掩面(盖在尸体面部的白色的布或绢);掩著(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4) 藏

    掩贼为臧。——《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匿也。”

    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5) 又如:掩掩缩缩(躲躲藏藏);掩敛(遮藏躲闪);掩败(掩饰失败);掩秘(隐瞒,秘而不宣)

    (6) 止

    掩,止也。——《方言》十三

    掩以绝灭。——王褒《洞箫赋》。注:“止息貌。”

    掩细柳而抚剑。——潘岳《西征赋》。注:“止也。”

    (7) 乘其不备 。如: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8) 袭击 。如:掩攻(袭击,乘人不备而加以攻击);掩击(袭击;冲杀)

    (9) 关闭;合上

    为掩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掩亚(关闭);掩关(关闭;关门)

    (11) 意外地被夹住 。如:小心门掩了你的手

    (12) 抹杀

    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英文翻译

    to cover (with the hand); shut, conceal; ambush

    方言集汇

    ◎ 粤语:am2 jim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m3 [海陆丰腔] ram3 am1 [梅县腔] jam3 jim5 [陆丰腔] jam3 [东莞腔] jam3 [宝安腔] jam3 [客英字典] jam3 [台湾四县腔] jam3 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十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衣儉鹽B上聲開口三等鹽Bʔĭɛmqiemx/yeem
    zhuó,zháo,zhāo,zhe [zhuo,zhao,zhe]
    部首: 636
    笔画: 11
    五笔: UDHF
    五行:
    仓颉: TQBU
    四角: 80605

    详细解释

    zhā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名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形容词

    (1) 是;对 。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zhe; zhuó

    zhá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āo; zhe; zhuó

    zhe

    助词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āo;zháo;zhuó

    zhuó

    动词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名词

    (1) 泛指服装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zhāo;zháo;zhe

    英文翻译

    make move, take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zau2 zoek3 zoe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k8 tiok8 do3 [客英字典] chok8 [陆丰腔] chok8 chok7 [东莞腔] cok8 zok7 [宝安腔] cok8 [梅县腔] zhok7 chok8 [沙头角腔] cok8 ziok7 [台湾四县腔] cok8 tiok8 do3
    ◎ 潮州话:多腰4 多腰8 ,diêh4/dioh4(tieh/tioh) diêh8/dioh8(tiêh/tiôh)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