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记

zhǎng jì [ zhang ji]
繁体 掌記
注音 ㄓㄤˇ ㄐ一ˋ

词语释义

1.掌管记载。 2.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3.唐代官名。宫官的属官。 4.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5.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词语解释

  1. 掌管记载。

    《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2. 唐 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唐 郎士元 《送李敖湖南书记》诗:“怜君才与 阮 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唐 贾岛 《送张校书季霞》诗:“掌记试校书,未称高词华。”

  3. 唐 代官名。宫官的属官。

    《新唐书·百官志二》:“﹝宫官﹞掌记二人,正八品。”

  4. 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宋 周必大 《益公题跋·御笔掌记跋》:“﹝上﹞每临朝以方寸纸作掌记,微偃两旁而中摺之,寘在御手。若内殿则留香案上。”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十:“ 吕申公 晦叔 当国时,尝籍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当行、已行条目,谓之掌记。”

  5. 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五出:“[生唱]你把这时行的传奇,[旦]看掌记。[生连唱]你从头与我再温习。”《剪灯新话·联芳楼记》:“ 吴下 人多知之,或传之为掌记云。”

引证解释

⒈ 掌管记载。

《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⒉ 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诗:“怜君才与阮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唐贾岛《送张校书季霞》诗:“掌记试校书,未称高词华。”

⒊ 唐代官名。宫官的属官。

《新唐书·百官志二》:“﹝宫官﹞掌记二人,正八品。”

⒋ 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宋周必大《益公题跋·御笔掌记跋》:“﹝上﹞每临朝以方寸纸作掌记,微偃两旁而中摺之,寘在御手。若内殿则留香案上。”
明陈继儒《读书镜》卷十:“吕申公晦叔当国时,尝籍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当行、已行条目,谓之掌记。”

⒌ 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五出:“[生唱]你把这时行的传奇,[旦]看掌记。[生连唱]你从头与我再温习。”
《剪灯新话·联芳楼记》:“吴下人多知之,或传之为掌记云。”

掌记的国语词典

负责记载或管理笺奏。

掌记的网络释义

掌记

  • (1).掌管记载。《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 (2). 唐 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唐 郎士元 《送李敖湖南书记》诗:“怜君才与 阮 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唐 贾岛 《送张校书季霞》诗:“掌记试校书,未称高词华。”
  • (3). 唐 代官名。宫官的属官。《新唐书·百官志二》:“﹝宫官﹞掌记二人,正八品。”
  • (4).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宋 周必大 《益公题跋·御笔掌记跋》:“﹝上﹞每临朝以方寸纸作掌记,微偃两旁而中摺之,寘在御手。若内殿则留香案上。”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十:“ 吕申公 晦叔 当国时,尝籍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当行、已行条目,谓之掌记。”
  • (5).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五出:“[生唱]你把这时行的传奇,[旦]看掌记。[生连唱]你从头与我再温习。”《剪灯新话·联芳楼记》:“ 吴下 人多知之,或传之为掌记云。”
  • 汉字详情

    zhǎng [zhang]
    部首: 432
    笔画: 12
    五笔: IPKR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FBRQ
    四角: 905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义:手掌,手心

    掌,手中也。——《说文》

    指其掌。——《论语·八佾》

    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谏吴王书》

    (2) 又如:掌上(手掌之上。极言容易);掌上观纹(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掌文(手掌纹路所呈现的近乎文字的形状)

    (3) 脚的底部 。如:脚掌

    (4) 四足动物带爪的脚

    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5) 脚 。如:鸭掌

    (6) 掌状物 。如:仙人掌

    (7) 钉在马、驴、骡等蹄子底下的蹄铁 。如:这匹马该钉掌了

    (8) 又指钉或缝在鞋底后部的补钉 。如:鞋掌

    (9) 姓

    动词

    (1) 用手掌打

    蹶松析,掌蒺藜。——扬雄《羽猎赋》

    (2) 又如:掌嘴

    (3) 主管,负责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掌家(管家);掌土(指掌管工部事务。因古代工部负责土木建造和水利工程等,故称);掌文(掌管文翰);掌计(掌握考核);掌节(掌握节令);掌选(主持选拔举荐);掌礼(主持礼仪);掌灶(主持烹调)

    (5) 支撑

    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掌不住。——《红楼梦》

    (6) 又如:掌不住(支撑不住;忍不住)

    (7) 忍住

    连贾珍也掌不住笑了。——《红楼梦》

    英文翻译

    palm of hand, sole of foot, paw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ong3 [宝安腔] zong3 [客英字典] zhong3 [台湾四县腔] zong3 [梅县腔] zhong3 [沙头角腔] zong3 [陆丰腔] zhong3 [海陆丰腔] zhong3 [东莞腔] cong3 ca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cjangx/tjanktɕĭaŋ
    [j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SU
    四角: 37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潮州话:g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