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楚求罪

chuí chǔ qiú zuì [chui chu qiu zui]

词语释义

指滥用弄罚,逼人招供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渊鉴类函·冤狱》

汉字详情

chuí [chui]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TGF
五行:
仓颉: QHJM
四角: 5201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垂声。本义:棒打)

(2) 同本义

捶,以杖击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注:“捶笞皆杖击也。”

(3) 又如:捶鼓;捶衣裳;捶楚(用杖或板拷打)

(4) 拳打 。如:捶背;捶殴(殴打);捶胸跌脚(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

(5) 舂;捣 。如:捶骨沥髓(同“敲骨吸髓”。喻残酷搜刮民财)

(6) 同“锤”。锻,锻炼 。如:捶钩(锻打带钩);捶句(锤炼文句)

名词

(1) 马杖。通“箠”

檄以马捶。——《庄子·至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捶马衔走。——《公羊传·定公八年》何注

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捶策(扬鞭击马)

(3) 棍棒 。如:捶表(即邮表。指立于边界邮舍旁的木制标志)

英文翻译

strike with stick, lash, beat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2 zui3 [客语拼音字汇] cui2 [宝安腔] cui2 [客英字典] chui2 [海陆丰腔] chui2 chui3 [梅县腔] chu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之累支A合上聲合口三等支Acjyex/tjveetɕĭwe
chǔ [chu]
部首: 420
笔画: 13
五笔: SS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DNYO
四角: 44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林,疋( 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2) 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楚,丛木也。一名荆。——《说文》

言刈其楚。——《诗·周南·汉广》

不流束楚。——《诗·王风·扬之水》

夏楚二物。——《礼记·学记》

楚扑长如笴。——《仪礼·乡射礼》

民无箠楚之忧。——《汉书·汉延寿传》

(3) 又如:楚棘(荆棘);楚焞(古时占卜用以灼龟的木棒。以荆木制成);楚藿(用荆条做的捕鱼笼);楚楚(丛生的样子;鲜明的样子);楚木(丛生之木);楚林(丛林)

(4) 周朝时国名

(5) 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6) 秦楚之际,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自号楚王;汉元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汉六年,国除

(7) 五代十国之一。马殷据今湖南,都长沙,称楚王。后为南唐所灭

(8) 姓

形容词

(1) 酸辛痛苦

慷慨含辛楚。——陆机诗

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楚辱(苦痛与耻辱);楚痛(痛苦);楚酷(痛楚)

(3) 齐整;清晰

笾豆有楚。——《诗·小雅·宾之初筵》

(4) 又如:一清二楚;楚洁(整洁);楚楚可爱(形容陈设整齐,令人喜爱)

(5) 鲜艳,华丽

不韦使楚服而见。——《战国策·秦策》

衣裳楚楚。——《诗·曹风·蜉蝣》

(6) 又如:楚服(美盛的服饰);楚丽(华美绚丽)

(7) 伧俗,粗俗 。如:楚鞋(粗糙的鞋,草鞋);楚剌(粗莽乖戾)

动词

(1) 拷打

入狱楚掠。——《新唐书·严郢传》

(2) 又如:楚挞(笞打,拷打);楚拷(拷打)

英文翻译

name of feudal state; clear

方言集汇

◎ 粤语:co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u3 co3 [客英字典] cih3 [台湾四县腔] cu3 co3 [梅县腔] ze3 co3 chui3 [陆丰腔] cih3 [东莞腔] co3 [宝安腔] co3 [客语拼音字汇] co3 cu3 [沙头角腔] co3
◎ 潮州话:c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創舉上聲開口三等chriox/chvvʧʰĭo
qiú [qiu]
部首: 434
笔画: 7
五笔: FIYI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JE
四角: 439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方言集汇

◎ 粤语:k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zuì [zui]
部首: 520
笔画: 13
五笔: LDJD
五行:
仓颉: WLLMY
四角: 601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4) 罪人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恶的罪人);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6) 过失;错误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问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 又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8) 苦难;祸殃 。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9) 刑罚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10) 捕鱼竹网

罪,捕鱼器——《字汇补》

动词

(1) 归罪于

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朕若罪宗宪,后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2) 又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3) 惩罚;治罪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韩非子·五蠹》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高诱注:“罪,罚也。”

宗宪无以罪。——《明史》

(4) 又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法(罪罚);罪辱(处罚折辱);罪律(治罪的律条)

英文翻译

crime, sin, vice; evil; hardship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i5 [梅县腔] cui5 [沙头角腔] cui5 [东莞腔] cui3 [海陆丰腔] cui6 [陆丰腔] cui6 [宝安腔] cui3 [客英字典]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四賄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徂賄上聲合口一等zuaix/dzuojdzʰuɒ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