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檄

pěng xí [ peng xi]
注音 ㄆㄥˇ ㄒ一ˊ

词语释义

东汉人毛义有孝名。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毛义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词语解释

  1. 东汉 人 毛义 有孝名。

    张奉 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 毛义 去任守令, 毛义 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张奉 因此看不起他。后来 毛义 母死, 毛义 终于不再出去做官, 张奉 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骆宾王 《渡瓜步江》诗:“捧檄辞幽径,鸣桹下 贵洲 。” 南唐 伍乔 《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诗:“束书西上謁明主,捧檄南归慰老亲。” 明 徐渭 《谢督府胡公启》:“徒知母在而喜,顽然捧檄之情;务拟身教所先,遵以齐眉之敬。”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 毛义 捧檄色喜,固以家贫亲老。”

引证解释

⒈ 东汉人毛义有孝名。 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 毛义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 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 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唐骆宾王《渡瓜步江》诗:“捧檄辞幽径,鸣桹下贵洲。”
南唐伍乔《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诗:“束书西上謁明主,捧檄南归慰老亲。”
明徐渭《谢督府胡公启》:“徒知母在而喜,顽然捧檄之情;务拟身教所先,遵以齐眉之敬。”
清冯桂芬《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毛义捧檄色喜,固以家贫亲老。”

捧檄的国语词典

奉命就任。

捧檄的网络释义

捧檄

  • 捧檄,汉语词语,读音是pěnɡ xí,指东汉人毛义有孝名。
  • 汉字详情

    pěng [peng]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DW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QKQ
    四角: 5505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奉声。本义: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2) 同本义

    捧,两手承也。——《广韵》

    捧馈而哭。——《穆天子传》。注:“捧,两手持也。”

    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后汉书·朱浮传》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两手捧头及剑奉之。——晋· 干宝《搜神记》

    (3) 又如:捧戴(托举;扶拥);捧脚(捧承他人的脚。形容随从众多);捧檄(接受诏书为官就任);捧头鼠窜(形容抱头而逃、狼狈至极);捧茗(端茶)

    (4) 拱手 。如:捧手(拱手);捧袂(犹拱手)

    (5) 掬 。如:捧起水来喝了一大口

    (6) 代人吹嘘或奉承、拥戴别人 。如:捧日(拥戴帝王。旧时以日喻帝王)

    (7) 簇拥 。如:捧拥(簇拥);捧心西子(比喻白海棠的娇弱柔美)

    量词

    用于两手能捧的东西 。如:两捧豆子

    英文翻译

    hold up in two hands

    方言集汇

    ◎ 粤语:bung2 fung2 pu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ung3 [沙头角腔] bung3 [梅县腔] bung3 [海陆丰腔] bung3 [客语拼音字汇] bung3 [陆丰腔] bung3 [东莞腔] bung3 [宝安腔] bung3 [台湾四县腔] b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敷奉上聲開口三等pʰĭwoŋphyungx/phivnk
    [xi]
    部首: 420
    笔画: 17
    五笔: SRYT
    五行:
    仓颉: DHSK
    四角: 489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动词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英文翻译

    call arms; urgency

    方言集汇

    ◎ 粤语:hat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t7 [陆丰腔] git7 [梅县腔] git7 [宝安腔] hit7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had5 [海陆丰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狄錫開入聲開口四等ghek/hekɣ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