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 ”。谓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襟露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亦作:捉襟见肘 、捉衿肘见 、捉襟肘见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薛雪《一瓢诗话》:“分题拈韵,诗家之厄也……一遭牵合,未免捉襟露肘。”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童七道:‘咱实得百十两银接接手才好哩;要不,也就捉襟露肘了。’”
成语用法
捉襟露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非常贫困。
引证解释
⒈ 同“捉衿见肘”。
引清薛雪《一瓢诗话》:“分题拈韵,诗家之厄也……一遭牵合,未免捉襟露肘。”
吴晗《闻一多先生传》:“一家八口,无法过日子。两夫妇捉襟露肘,儿女啼饥号寒。”
捉襟露肘的网络释义
捉襟露肘
捉襟露肘的翻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2) 同本义
捉,搤也。——《说文》
捉,持也。——《广雅》
伊便能捉杖打人。——《世说新语·方正》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左传》
孙权捉 预手,涕泣而别。——《三国志》
(3) 又如:捉发(手握头发);捉秤(拿秤,掌秤);捉手(握手);捉身(把握身体);捉船(撑船,划船);捉笔(执笔)
(4) 捉拿,擒拿;追捕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杜甫《岁晏行》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不能行捉。——《聊斋志异·促织》
(5) 又
迅不可捉。
余捉蟋蟀。——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捉事人(捉拿罪犯的公人);捉生替死(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捉生(活捉敌人);捉取(擒拿;捕捉)
(7) 戏弄
张珙新来,受了别人家捉。—— 董解元《西厢》
(8) 又如:捉掐(捉弄);捉狭(捉弄);捉搦(戏弄)
(9) 捡,拾
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百喻经》
(10) 找,趁
当日权且欢天喜地,并无他说。明日捉个空,便一径到临安府前叫起屈来。——《京本通俗小说》
你瞧,太太们老在一起,哪有我捉空儿跟他说话的机会。——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11) 又如:捉个空(找个空子);捉冷眼(趁人没看见);捉脉(堪舆家据地势,寻找所谓龙脉);捉空(趁空);捉破(抓出破绽)
(12) 控制
那小二不曾提防,捉脚不定,翻筋斗直跌出门外,磕碎脑后,鲜血直淌。——《醒世恒言》
原来杨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兀自捉脚不住。——《水浒全传》
(13) 又如:捉不住(控制不住);捉兵(提调军队);捉店(守护店铺)
介词
相当于“把”、“将”
身边铜钱又无,吃了却捉什么还他?——《警世通言》
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敦煌变文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uk7 [客英字典] zok7 zuk7 [陆丰腔] zok7 [客语拼音字汇] zog5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ok7 zuk7 [海陆丰腔] zok7 [zuk7] [宝安腔] zuk7 [台湾四县腔] zok7 [z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捉 | 側角 | 莊 | 覺 | 入聲 | 覺 | 開口二等 | 江 | 江 | ʧɔk | cruk/treo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禁声。本义:古代指衣的交领)
(2) 同本义。后指衣的前幅。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又如:襟袂(襟袖。衣襟和衣袖);襟带(衣襟和腰带);襟卫(襟带周卫);襟子(衣襟);襟儿(衣襟)
(4) 连襟的省称。本人与妻子的兄弟或姐妹的夫婿间的关系或两婿相称 。如:襟兄(对妻姊之夫的称呼);襟联(连襟)
(5) 胸怀 。如:襟曲(心曲);襟素(怀抱,心胸);襟友(至友,心心相通的好友);襟鬲(胸襟)
(6) 前面 。如:襟背(前后)
(7) 古衣襟左右相交,因用以比喻地势的交会扼要 。如:襟要(比喻险要的地方);襟抱(喻指水流交会处);襟屏(像衣襟一样屏蔽于前。比喻地势重要);襟会(交会连接)
动词
(1) 屏障于前
襟三江而带五湖。——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裹杂;混合
将零头的三百八十匹,又选自己营中老疲病马五百余匹,襟在里头。叫几个军士赶着。——清· 素庵主人《睢阳忠毅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m1 [东莞腔] kim1 pan3 [海陆丰腔] kim1 [宝安腔] kim1 [梅县腔] kim1 [陆丰腔] kim1 [客英字典] kim1 [客语拼音字汇] k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金 | 居吟 | 見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ĭĕm | kim/kym |
详细解释
lòu
动词
(1) 显出;冒出 。如:露刃(刀剑出鞘);露光;露相;露白(露于外。白:银子)
(2) 另见
lù
名词
(1) (形声。从雨,路声。本义:露水)
(2) 同本义
露,润泽也。——《说文》。段注:“泽与露叠韵。五经通义曰: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曰:露者,阴之液也。按,露之言胪也。故凡陈列表见于外曰露。” 朱曰:“士气津液从地而兴,若薄以寒气,即结而为霜。”
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多戴礼记·曾子天圆》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3) 又
白露未已。
朝露待日晞。——《乐府诗集·长歌行》
人生如朝露。——《汉书·李广苏建传》
(4) 又如:雨露(雨和露。比喻恩惠);露草(沾露的草;植物名);露师(军队蒙受风霜雨露,住宿在外);露水姻缘(短暂的、不正当的男妇关系)
(5) 水气
白露横江。——苏轼《赤壁赋》
(6) 糖浆,糖汁。如:果子露;玫瑰露;荷叶露
(7) 滋润;恩泽 。如:露雨(比喻恩泽);露脸(比喻脸如露珠般晶莹润泽)
(8) 通“路”。道路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邶风·式微》
朝群臣于露门。——《周书·武帝纪上》
动词
(1) 显露;显现在外
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文选·扬雄·长杨赋》
都邑露。——《荀子·富国》。注:“谓无城郭墙垣。”
乃露布上书。——《后汉书·李云传》。注:“露布,谓不封也。”
止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袒胸露乳。——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赤身露体;藏头露尾;抛头露面;露白(财宝被人看见);露天生意(〈方〉∶摆摊卖货);露堂(室外;露天);露止(栖宿在屋外或野外);露立(露天站立);露布(指不封口的公文或布告)
(3) 滋润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诗·小雅·白华》
(4) 庇护
智子之道善矣,是先生覆露子也。——《国语》
(5) 败坏
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左传》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u5 [沙头角腔] lu5 [陆丰腔] lu5 [海陆丰腔] lu5 [梅县腔] lu5 [东莞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路 | 洛故 | 來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loh/luh | l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肉从寸,寸,腕下“寸口”部位。点明肘所在的范围。本义: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同本义
肘,臂节也。——《说文》
(2) 肘者,肱与臂相接处。
反诎之,及肘。——《礼记·深衣》。注:“肘或为腕。”
俄而柳生其左肘。——《庄子·至乐》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
(3) 又如:肘膊(手臂。比喻得力的助手);肘弯(肘关节部位);肘翼(胳膊肘和羽翼,比喻切近之地);肘臂(臂膀。比喻亲信;爪牙);肘腕(肘关节向里凹下去的地方);肘行(以肘前行,表示畏服);肘行膝步(匍匐前行,表示虔诚或哀戚)
动词
(1) 用肘触人示意;拉住肘部
柴俯不对,女肘之, 柴始强颜笑。——《聊斋志异》
(2) 又如:肘掣(拉住胳膊。比喻牵制或留难);肘足(以肘触肘,以足蹑足。比喻暗中示意,互结其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5 [宝安腔] ziu3 [台湾四县腔] ziu3 [客语拼音字汇] jiu3 [海陆丰腔] ziu3 [客英字典] ziu3 [梅县腔] ziu3 [东莞腔] z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肘 | 陟柳 | 知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triux/tiov | ţĭ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