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兵

zhuō bīng [ zhuo bing]
注音 ㄓㄨㄛ ㄅ一ㄥ

词语释义

提调军队。

词语解释

  1. 提调军队。

    《北齐书·源彪传》:“如 文宗 计者,不过专委 王琳 , 淮 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旧将 淮 北捉兵,足堪固守。”《隋书·周罗睺传》:“ 贺若弼 谓之曰:‘闻公 郢汉 捉兵,即知 扬州 可得,王师利涉,果如所量。’”

引证解释

⒈ 提调军队。

《北齐书·源彪传》:“如文宗计者,不过专委王琳,淮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旧将淮北捉兵,足堪固守。”
《隋书·周罗睺传》:“贺若弼谓之曰:‘闻公郢汉捉兵,即知扬州可得,王师利涉,果如所量。’”

捉兵的网络释义

捉兵

  • 捉兵
  • [引证解释]
  • 提调军队。《北齐书·源彪传》:“如 文宗 计者,不过专委 王琳 , 淮 南招募三四万人,风俗相通,能得死力,兼令旧将 淮 北捉兵,足堪固守。”《隋书·周罗睺传》:“ 贺若弼 谓之曰:‘闻公 郢汉 捉兵,即知 扬州 可得,王师利涉,果如所量。’”
  • 汉字详情

    zhuō [zhuo]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KHY
    五行:
    仓颉: QRYO
    四角: 560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2) 同本义

    捉,搤也。——《说文》

    捉,持也。——《广雅》

    伊便能捉杖打人。——《世说新语·方正》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左传》

    孙权捉 预手,涕泣而别。——《三国志》

    (3) 又如:捉发(手握头发);捉秤(拿秤,掌秤);捉手(握手);捉身(把握身体);捉船(撑船,划船);捉笔(执笔)

    (4) 捉拿,擒拿;追捕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杜甫《岁晏行》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不能行捉。——《聊斋志异·促织》

    (5) 又

    迅不可捉。

    余捉蟋蟀。——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捉事人(捉拿罪犯的公人);捉生替死(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捉生(活捉敌人);捉取(擒拿;捕捉)

    (7) 戏弄

    张珙新来,受了别人家捉。—— 董解元《西厢》

    (8) 又如:捉掐(捉弄);捉狭(捉弄);捉搦(戏弄)

    (9) 捡,拾

    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百喻经》

    (10) 找,趁

    当日权且欢天喜地,并无他说。明日捉个空,便一径到临安府前叫起屈来。——《京本通俗小说》

    你瞧,太太们老在一起,哪有我捉空儿跟他说话的机会。——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11) 又如:捉个空(找个空子);捉冷眼(趁人没看见);捉脉(堪舆家据地势,寻找所谓龙脉);捉空(趁空);捉破(抓出破绽)

    (12) 控制

    那小二不曾提防,捉脚不定,翻筋斗直跌出门外,磕碎脑后,鲜血直淌。——《醒世恒言》

    原来杨志吃的酒少,便醒得快,爬将起来,兀自捉脚不住。——《水浒全传》

    (13) 又如:捉不住(控制不住);捉兵(提调军队);捉店(守护店铺)

    介词

    相当于“把”、“将”

    身边铜钱又无,吃了却捉什么还他?——《警世通言》

    好得合头痴。向吾宅里坐,却捉主人欺。——《敦煌变文集》

    英文翻译

    grasp, clutch; catch, seize

    方言集汇

    ◎ 粤语:zuk1 zuk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uk7 [客英字典] zok7 zuk7 [陆丰腔] zok7 [客语拼音字汇] zog5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ok7 zuk7 [海陆丰腔] zok7 [zuk7] [宝安腔] zuk7 [台湾四县腔] zok7 [z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四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角入聲開口二等ʧɔkcruk/treok
    bīng [bing]
    部首: 201
    笔画: 7
    五笔: RG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C
    四角: 72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soldier, troop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明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pĭɐŋpieng/p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