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袖

wǎn xiù [ wan xiu]
注音 ㄨㄢˇ ㄒ一ㄡˋ

词语释义

1.妇女外褂袖口上形如袖套的装饰品。 2.卷起袖子。谓拱手。

词语解释

  1. 卷起袖子。谓拱手。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召还当有詔,挽袖谢邻里。”

  2. 妇女外褂袖口上形如袖套的装饰品。

    《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一个从緑绢挽袖中掬出八字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只见另有一个人,拿了许多裙门、裙花、挽袖之类,在那里议价。”

引证解释

⒈ 卷起袖子。谓拱手。

宋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诗:“召还当有詔,挽袖谢邻里。”

⒉ 妇女外褂袖口上形如袖套的装饰品。

《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一个从緑绢挽袖中掬出八字帖。”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只见另有一个人,拿了许多裙门、裙花、挽袖之类,在那里议价。”

挽袖的国语词典

卷起袖子。

如:「他只要一回家,便主动挽袖下厨,煮饭菜。」

挽袖的网络释义

挽袖

  • 挽袖是汉语词语,读音wǎn xiù,意思为卷起袖子。
  • 挽袖造句

    同学们把垃圾堆紧紧地包围起来,有的摩拳擦掌,有的将胳膊挽袖子,准备打一场漂亮的歼灭仗。
    一位胖子站起身来,一边挽袖子一边跟司机说道:我要管这事算见义勇为吧?
    同学们,你们中有人可能已捉笔挽袖、文思泉涌、欲大展文才;也有人可能正在犹豫,要不要、敢不敢参加这个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的大赛。
    师傅示范结束,志愿者们三五个人一组,捋胳膊挽袖子地开始干起来。
    灯火阑珊雨夜独自思量挽袖天地间只道人世沧桑。
    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饮泪沾衣。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这是朱敦儒的。
    他一露头,准有妇女当街晕倒,然后就会出现一群爷们儿捋胳膊挽袖子要给他毁容。
    从前文学是少数人的“专利”,写字看书需要洗手挽袖作古正经,不是一般人可以。
    这样一来,餐厅空气时刻保持清新,顾客在享受美味佳肴时就没有了干扰,不用捋胳膊挽袖子自己散热,也无需到门口去吹风自我换气,可全身心用在吃上。
    在爸爸的帮助下,闫鸣昊捋胳膊挽袖子,迫不及待地甩竿蹲坐在鱼池边,看那耐心的模样,还真有点“高手”风范。
    见他正在脸盆里洗衣服,她立刻挽袖子要帮他洗,陆海涛说死说活也没有让她下手。
    巡逻归来的官兵,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我也捋胳膊挽袖给大厨打下手。
    关国亮的话语依然如他的儒雅风格,并不高的大嗓,也不捋胳膊挽袖子,但落地作金石声,一是一,二是二。
    先找来一个大钵,将一种长得跟油豆皮儿似的东西泡上水,捋胳膊挽袖子用杵一通猛砸,直到形成胶状的液体。
    翻跟头也得高轻飘,现在常常是捋胳膊挽袖子,看着挺铆的,一落地,扑噔一下子,美感全没了,再翻得多也没有意义。
    随着活动的开始,大红纸铺上了书写板,研磨、挽袖、执笔,只听得刷刷声响起,一个个大字跃上了纸面。

    汉字详情

    wǎn [wa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QKQ
    五行:
    仓颉: QNAU
    四角: 57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动词

    (1) 通“绾”。卷起 。如:挽裤腿儿

    (2) 同“绾”。编结 。如:挽手(鞭子);挽角(童年)

    (3) 扭转;挽回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三侠五义》

    (4) 又如:挽狂澜(扭转局面或风气);挽正(纠正);挽转(挽回);挽通(勾结;买通)

    (5) 荐引 。如:挽推(引荐;扶持)

    (6) 勾;挎 。如:不由分说,拉着文君就走,挽其腰;手挽小篮

    (7) 请,托

    怎奈蔡攸处挽心腹催促公人起身。——《水浒全传》

    形容词

    (1) 后,迟。通“晚”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挽近(近世,近代。同晚近)

    英文翻译

    pull; pull back, draw back

    方言集汇

    ◎ 粤语:waan5
    ◎ 客家话:[梅县腔] wan3 wan1 [海陆丰腔] wan1 wan3 [客英字典] van3 van1 [沙头角腔] wan3 [东莞腔] wan3 [宝安腔] wan3 [客语拼音字汇] man1 van3 [台湾四县腔] wan1 w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遠元合上聲合口三等mĭwɐnmyanx/mvaan
    xiù [xiu]
    部首: 525
    笔画: 10
    五笔: PUMG
    五行:
    吉凶:
    仓颉: LLW
    四角: 352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2) 同本义

    褎,袂也。——《说文》。字亦作褎、作袖

    攘袖见素手。——《文选·曹子建·乐府》

    长袖善舞。——《韩非子》

    (3) 又如:袖搭(衣袖多由两片布料缝合而成,靠近袖口的一截称为袖搭);袖佉(袖子的边口)

    (4) 袖口

    袖,衣袂端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动词

    (1) 藏物于袖中

    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袖占(在衣袖内占卜);袖演(袖占);袖刃(在衣袖中暗藏兵器);袖手(藏手于袖,表示闲逸的神态;也指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

    英文翻译

    sleeve; put something in sleev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u6 [梅县腔] ciu5 [台湾四县腔] ciu5 [客英字典] ciu5 [沙头角腔] tsieu5 [陆丰腔] ciu6 [东莞腔] ciu3 [宝安腔] ciu3 [客语拼音字汇] qiu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似祐去聲開口三等zsiuh/sziowzĭəu

    挽袖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