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

wǎn gōng [ wan gong]
繁体 輓弓
注音 ㄨㄢˇ ㄍㄨㄥ

词语释义

挽弓,引弓。

词语解释

  1. 挽弓,引弓。

    《太平广记》卷四一五引 唐 无名氏《五行记·魏佛陀》:“ 佛陀 輓弓射之,一发即不復见。”

引证解释

⒈ 挽弓,引弓。

《太平广记》卷四一五引唐无名氏《五行记·魏佛陀》:“佛陀輓弓射之,一发即不復见。”

挽弓的网络释义

挽弓

  • 挽弓是汉语词汇,读音是wǎn gōng,解释为引弓。
  • 挽弓造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这大汉赫然是今天挽弓射下妖鸟的虬须大汉。
    挽弓当强,行事需明,是英雄步步莲花,止苍生泪眼。
    左无舟从容不迫的挽弓取箭,旗长怒吼一声“齐射!”。
    趁着这大好时机,我全然不顾中原噬血的攻击,取出一支箭矢,挽弓如满月,对准中原狂客当胸射去。
    月令开败错叶交柯并几分禅意迷离扑朔,燃信作灯烛终不舍省闲非擦肩错过谁错,心经霜染沉疴举杯向月与酬酢,树下落款未遮挽弓魂殁此念破。乘物游心。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明摆着没有指望的事了,可杜渐他就是死不罢手,每天不是在这里练习挽弓开步,就是到不远处那座独角山中凿海不止。
    昆仑拔剑,誓诛豺虎;后羿挽弓,劲射鸷鹰。
    男主跳崖挽弓,箭射树杈,然后攀绳登崖。
    他兵临城下望她眉目如画,她挽弓玉立赐他青箭穿胸;他巅覆天下甘为她描眉作画,她清贵无暇愿陪他血溅白纱;他相思入眉目,她红衣作他嫁。
    他心思急转,撇头向旁望去,就见颜洛神已挽弓如满月,正从伞下转过了身;另一边,陈玉环作诀牵引七彩玉镯,正与燃纹宗少宗主王树杰斗得难分难解。
    挽弓怒射百步穿杨需要极佳身体素质,相比之下,这些部队更为青睐火绳枪的机械驱动装置。

    汉字详情

    wǎn [wa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QKQ
    五行:
    仓颉: QNAU
    四角: 57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动词

    (1) 通“绾”。卷起 。如:挽裤腿儿

    (2) 同“绾”。编结 。如:挽手(鞭子);挽角(童年)

    (3) 扭转;挽回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三侠五义》

    (4) 又如:挽狂澜(扭转局面或风气);挽正(纠正);挽转(挽回);挽通(勾结;买通)

    (5) 荐引 。如:挽推(引荐;扶持)

    (6) 勾;挎 。如:不由分说,拉着文君就走,挽其腰;手挽小篮

    (7) 请,托

    怎奈蔡攸处挽心腹催促公人起身。——《水浒全传》

    形容词

    (1) 后,迟。通“晚”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挽近(近世,近代。同晚近)

    英文翻译

    pull; pull back, draw back

    方言集汇

    ◎ 粤语:waan5
    ◎ 客家话:[梅县腔] wan3 wan1 [海陆丰腔] wan1 wan3 [客英字典] van3 van1 [沙头角腔] wan3 [东莞腔] wan3 [宝安腔] wan3 [客语拼音字汇] man1 van3 [台湾四县腔] wan1 w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遠元合上聲合口三等mĭwɐnmyanx/mvaan
    gōng [gong]
    部首: 312
    笔画: 3
    五笔: XNG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
    四角: 17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2) 同本义

    弓,兵也,所以发矢。——《说文》

    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正字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韩非子·扬权》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又如:弓手(亦作“弓箭手”。宋元时州县统辖的负责巡逻、缉捕的兵卒);弓壶(有“弓”字铭文的酒器;装弓的袋);弓号(弓);弓剑(弓与剑);弓箕(弓和箕。喻指世传的家业技艺)

    (4) 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范爱农》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乐府诗集·隋·明余庆·军行》

    (5) 又如:弹弓;胡琴弓;弓小(弓形而纤小);弓弯(弓鞋。指缠脚妇女穿的鞋)

    (6) 演奏弓弦乐器时的运弓技术 。如:连弓;分弓;顿弓;连顿弓;击跳弓;弹跳弓;抛弓

    (7) 丈量土地的器具,用木制成,形状似弓 ,两端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

    侯道五十弓。——《仪礼·乡射礼记》

    丈地弓制不真,责之弓手。——清· 黄六鸿《清文部·责经手》

    (8) 又如:弓手(古代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量词

    (1) 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三百六十弓为一里

    自冢至麓,凡二百弓。——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

    (2) 又如:弓口(尺寸。弓: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

    动词

    (1) 弯曲,引申为弯身,指行礼

    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载,谓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返首髻及地,腰势如规

    (2) 又如:弓腰人(古指舞伎);弓身

    英文翻译

    bow; curved, arched; KangXi radical number 57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东莞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1 [梅县腔]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海陆丰腔] giung1 [陆丰腔] giung1 [台湾四县腔] gi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戎東三平聲開口三等kĭuŋki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