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即挽郎。
《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左芬 《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参见“ 挽郎 ”。
引证解释
⒈ 即挽郎。参见“挽郎”。
引《艺文类聚》卷十六引晋左芬《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
挽僮的网络释义
挽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动词
(1) 通“绾”。卷起 。如:挽裤腿儿
(2) 同“绾”。编结 。如:挽手(鞭子);挽角(童年)
(3) 扭转;挽回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三侠五义》
(4) 又如:挽狂澜(扭转局面或风气);挽正(纠正);挽转(挽回);挽通(勾结;买通)
(5) 荐引 。如:挽推(引荐;扶持)
(6) 勾;挎 。如:不由分说,拉着文君就走,挽其腰;手挽小篮
(7) 请,托
怎奈蔡攸处挽心腹催促公人起身。——《水浒全传》
形容词
(1) 后,迟。通“晚”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挽近(近世,近代。同晚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an3 wan1 [海陆丰腔] wan1 wan3 [客英字典] van3 van1 [沙头角腔] wan3 [东莞腔] wan3 [宝安腔] wan3 [客语拼音字汇] man1 van3 [台湾四县腔] wan1 w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晚 | 無遠 | 明 | 元合 | 上聲 | 阮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mĭwɐn | myanx/mvaan |
详细解释
tóng
名词
(1) (形声。从人,童声。本义:未成年的人)
(2) 同本义
僮,未冠也。——《说文》。按:“十九以下,八岁以上也。”
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国语·鲁语》
为两郎僮。——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孰若为一郎僮耶。
与其杀是僮。
不当为僮。
(3) 又如:僮子(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僮女(童女,少女);僮男(童男,少年);僮儿(男孩);僮谣(即童谣)
(4) 奴婢
而卓王孙家僮数百人。——《史记·司马相如传》
今民卖僮者。——《汉书·贾谊传》
(5) 又如:僮使(奴婢);僮奴(奴仆);僮史(仆隶);僮役(仆役);僮牧(犹僮仆);僮指(称僮仆,奴婢);僮客(奴仆);僮娃(指童婢)
形容词
(1) 无知
僮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
(2) 又如:僮昏(昏愦无知。亦指昏愦无知的人);僮蒙(昏昧不明事理)
(3) 低贱 。如:僮妇(泛称平民妇女);僮夫(犹言匹夫。指平民男子);僮讼(指民事诉讼)
zhuàng
名词
(1)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的“壮”的原字,1965年改“僮”为“壮”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zong4 [客英字典] tung2 [陆丰腔] tung3 [海陆丰腔]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胎翁3(童)又 之汪6(撞)族,tong5(thông) zuang6(tsǔ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同 | 徒紅 | 定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dung | dʰu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