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汉·杨伦《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
成语用法
振裘持领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引证解释
⒈ 喻抓住事物的关键。
引汉杨伦《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
《南齐书·倖臣传论》:“长主君世,振裘持领,赏罚事殷,能不逾漏,宫省咳唾,义必先知。”
振裘持领的国语词典
比喻掌握事物的要点。
振裘持领的网络释义
振裘持领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
(1)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 同本义
振,举救也。——《说文》
振,救也。——《小尔雅·广言》
三曰振穷。——《周礼·大司徒》
踣弊不振。——《国语·周语》
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
(3) 又如:振恤(赈济);振贷(赈济);振业(救济之使有产业);振穷(救助困穷的人)
(4) 挽救;救治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振理(救治);振除(救治)
(6) 抖动;摇动
振,动也。——《广雅·释诂一》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
蛰虫始振。——《礼记·月令》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果敢而振。——《荀子·荣辱》
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我如振落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振衣裳。——清· 方苞《左宗毅公逸事》
(7) 又如:振玉(美玉受撞击震动的声音);振讯(抖动);振掉(动摇;震动);振董(振动);振落(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振摆(抖动)
(8) 举起;挥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李陵《答苏武书》。
(9) 又如:振羽(鼓翅);振豪(竖起的细毛)
(10) 通“震”。震憾;震惊
被抑枉而自诬,事无苦而振慑者,怯人也。——《抱朴子·行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
(11) 又
振声激扬。
振之以威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 又如:振主(臣下震动君主);振色(震怒变色);振怒(震怒);振恐(震惊;恐惧);振悚(震惊)
(13) 整治,整顿
蹶而不复振。——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振顿(振作);振举(振作;整顿);振矜(振作;自尊);振起(兴起;奋起)
(17) 消除
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
(18) 又如:振耻(除去耻辱);振蛊(清除积弊)
(19) 发出;生长
木体实而花萼振。——刘勰《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n3 [海陆丰腔] zhin3 tin1 [客英字典] zhin3 [宝安腔] zen3 [梅县腔] zhin3 [台湾四县腔] tsiin3 tin1 [陆丰腔] zhin6 [东莞腔] z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眞 | 側鄰 | 章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tɕĭĕn | cjin/tj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2) 同本义
裘,皮衣也。——《说文》
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白虎通·衣裳》
掌为大裘——《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
世以为裘者。——《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
良治之子,必学为裘。——《礼记·学记》
冬日麑裘。——《韩非子·五蠹》
狐裘不暖。——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裘葛之遗。——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裘马过世家。——《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裘马甚都(车马衣裘十分华美);裘膻(裘皮和膻气。代指清兵);狐裘;裘氏(周礼官名。制皮衣的工匠);裘冕(上古帝王祭天时所穿戴的衣冠)
(4) 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种
动词
(1) 假借为“求”。求取
熊罴是裘。——《诗·小雅·大东》
(2) 穿上皮衣 。如:裘马(坐马车,穿裘衣。比喻权贵的豪华生活);裘马轻肥(衣轻裘,乘肥马。比喻富豪人家的少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2 [梅县腔] kiu2 [海陆丰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陆丰腔] kiu3 [宝安腔] kiu2 [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晋· 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 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6) 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英文翻译sustain, support; hold, grasp
方言集汇◎ 粤语:ci4
◎ 客家话:[梅县腔] chii2 chi2 [宝安腔] ci2 [客语拼音字汇] ci2 [台湾四县腔] cih2 [客英字典] chi2 [陆丰腔] chi3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hi2 [沙头角腔] c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页( ),令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脖子)(2) 同本义 领,项也。——《说文》 领,项也。——《广雅·释亲》 领如蝤蛴。——《诗·卫风·硕人》 缅然引领南望。——《国语·楚语上》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左传》 (3) 又如:领门儿(衣领;领口);领鬃(鬃毛);领颚(下巴);领腰(脖子与腰部);领圈(项圈) (4) 领子,衣领 若挈裘领。——《荀子·劝学》。又如:领抹(领系、领戏。外衣领上的系巾);领口;领盘儿(托领);领章;领结 (5) 要领 。如:提纲挈领 (6) 山道,山坡。后作“岭” 舆轿而逾领。——《汉书·严助传》 动词 (1) 统领,居上领导指挥 各领万人,与备俱进。——《三国志·吴主传》 (2) 又如:领盘(主持定婚仪式);领家的(妓院老鸨);领护(统治);领御(统率支配);领衔;领袖 (3) 带领;引导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清· 袁枚《续诗品》 (4) 又如:领道(在前引路);领首(带头);领工(带领从事劳动) (5) 兼任 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6) 治理 领恶而全好者欤。——《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领牧(治理,管辖);领理(治理);领职(守职,治理政事);领料(管理、照料) (8) 理解, 懂得 领父子君臣之节。——《礼记·乐记》 (9) 又如: 领悟; 领略;领解;领会;领览(领会,理解);领握(领会掌握);领悟(明白,理解) (10) 接受, 受取 李典领命,自去典兵埋伏。——《三国演义》 (11) 又如:领命(照指示办);领诺(答应,领命);领纸(向公家领取钱物的收据) 形容词 通“令”。美好 君子纯终领闻。——《汉书·扬雄传》 量词 表示数量,通常用于地席、草席、席 。如:一领席 英文翻译neck; collar; lead, guide
方言集汇◎ 粤语:ling5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