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臂

zhèn bì [ zhen bi]
注音 ㄓㄣˋ ㄅ一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振臂 zhènbì

(1) 挥臂,表示振奋

振臂疾呼
raise one’s arm

词语解释

  1. 举臂;挥臂。表示奋发或激昂。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然 陵 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振臂谁相应,攒眉独不伸。” 宋 苏辙 《黄楼赋》:“战马成羣,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 柳亚子 《自题绘像一律》:“天图地碣堂皇在,振臂中原会一呼。”

引证解释

⒈ 举臂;挥臂。表示奋发或激昂。

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
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振臂谁相应,攒眉独不伸。”
宋苏辙《黄楼赋》:“战马成羣,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
柳亚子《自题绘像一律》:“天图地碣堂皇在,振臂中原会一呼。”

振臂的国语词典

举臂、挥臂。表示奋发的样子。

振臂的网络释义

振臂

  • 振臂是汉语词汇,拼音zhèn bì,指。
  • 振臂造句

    这位将军振臂一呼,敌寇吓得调头就跑。
    振臂一呼,大声号召,多用在号召人员。
    振臂一呼的近义词是大声疾呼。
    看到他怒发冲冠、振臂挥舞的样子,在场的人全吓到了。
    只见他在前面振臂一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开始出发了。
    现在才知道,老美振臂一呼,小弟们十分捧场。
    李自成振臂一呼,成千上万的农民就跟着他起来造反。
    村长振臂一呼,大家立即响应,上堤防洪抢险。
    振臂一呼,挥动手臂呼喊。
    只有当大家都活不下去的时候,张角振臂一呼,才会应者如云。
    武汉振臂,全国景从,我豫绾毂南北,举足轻重……此间同志谋据省垣,共图大举。
    众人脖子上凸起一条条青筋,高举着拳头沉雷虺虺,异口同声地振臂呐喊着“拿和尚!活剥皮!拿和尚!活剥皮!拿和尚!活剥皮!……”。
    欣喜若狂的群众振臂呼喊,履带式装甲车的马达声震耳欲聋,冷光熠熠的中远程导弹方队令人心胆俱寒。
    郭川的振臂一呼,只是把各自为战的隐秘行动公开化,产生和声效应。
    瞬间把斋藤家的气焰打压不少!我紧接着振臂狂喝道“此刻美浓国,已然插上织田家的旗号!尔等孤军,无家可归,危在旦夕,还敢口出狂言!岂非笑话?”。
    荣耀王者驾驭青鳞木遁回指挥,振臂高呼“大家快散开,千万别被天劫牵扯到!”。
    上次王戟过来时说过,姓卢的已经筹备多年,振臂一呼,应者如云,聚众当在数十万上下,或能成事,亦未可知。
    他振臂高呼,一道强横的气息气冲霄汉,身形化作一道金光直冲云霄。
    武林纷争、血雨腥风,该如何处理?感情纠葛、世俗伦理,该如何演绎?面对世人的不解和重重压力,主角只想振臂高呼“师太,你就从了贫道吧!”。
    当初,写帝道至尊的时候,小道振臂一呼,便是一呼百应,总订阅榜,我们经常前十。

    汉字详情

    zhèn [zhen]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DFE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MMV
    四角: 5103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 同本义

    振,举救也。——《说文》

    振,救也。——《小尔雅·广言》

    三曰振穷。——《周礼·大司徒》

    踣弊不振。——《国语·周语》

    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

    (3) 又如:振恤(赈济);振贷(赈济);振业(救济之使有产业);振穷(救助困穷的人)

    (4) 挽救;救治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振理(救治);振除(救治)

    (6) 抖动;摇动

    振,动也。——《广雅·释诂一》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

    蛰虫始振。——《礼记·月令》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果敢而振。——《荀子·荣辱》

    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我如振落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振衣裳。——清· 方苞《左宗毅公逸事》

    (7) 又如:振玉(美玉受撞击震动的声音);振讯(抖动);振掉(动摇;震动);振董(振动);振落(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振摆(抖动)

    (8) 举起;挥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李陵《答苏武书》。

    (9) 又如:振羽(鼓翅);振豪(竖起的细毛)

    (10) 通“震”。震憾;震惊

    被抑枉而自诬,事无苦而振慑者,怯人也。——《抱朴子·行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

    (11) 又

    振声激扬。

    振之以威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 又如:振主(臣下震动君主);振色(震怒变色);振怒(震怒);振恐(震惊;恐惧);振悚(震惊)

    (13) 整治,整顿

    蹶而不复振。——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振顿(振作);振举(振作;整顿);振矜(振作;自尊);振起(兴起;奋起)

    (17) 消除

    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

    (18) 又如:振耻(除去耻辱);振蛊(清除积弊)

    (19) 发出;生长

    木体实而花萼振。——刘勰《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raise, excite, arouse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an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n3 [海陆丰腔] zhin3 tin1 [客英字典] zhin3 [宝安腔] zen3 [梅县腔] zhin3 [台湾四县腔] tsiin3 tin1 [陆丰腔] zhin6 [东莞腔] z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tɕĭĕncjin/tjin
    bì,bei [bi,bei]
    部首: 444
    笔画: 17
    五笔: NKUE
    五行:
    吉凶:
    仓颉: SJB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bei

    (1) ——见“胳臂”( gēbei)

    (2)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肉,辟声。本义:胳膊)

    (2) 胳臂

    臂,手上也。——《说文》

    肱谓之臂。——《广雅·释亲》

    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

    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

    (4) 动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

    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5) 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6) 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

    (7) 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动词

    (1) 放在胳膊上 。如:臂鹰(使鹰停在手臂上。即架鹰。引申为打猎)

    (2) 另见 bei

    英文翻译

    arm

    方言集汇

    ◎ 粤语:be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3 [陆丰腔] bi3 pi6 [海陆丰腔] bi3 [东莞腔] bi5 [台湾四县腔] bi3 [客英字典] bi3 [梅县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宝安腔] bi3
    ◎ 潮州话:b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卑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pjeh/piehp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