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挟持
(1) 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2) 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其服从
词语解释
犹倚仗。
《史记·商君列传论》:“跡其欲干 孝公 以帝王术,挟持浮説,非其质矣。”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八:“﹝为 荀 学者﹞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 孔 教以制天下。” 章炳麟 《正仇满论》:“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
抱持(志向才能等)。
宋 苏轼 《答许状元启》:“伏以贤俊之士,固将有以挟持,富贵之来,岂能为之损益。”
从两旁架住。
《汉书·萧望之传》:“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 子椒 与 靳尚 二人上前挟持 屈原 。”
握持。
《三国志·吴志·甘宁传》:“挟持弓弩,负毦带铃。”
控制;用威力强制对方顺从。
宋 苏辙 《历代论二·邓禹》:“听 禹 坚守北道时出挠之,而使别将挟持其东。”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下者操行不谨,为宵小所挟持。”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他向部队的首长说附近几个渡口船太小,恐怕一夜渡不完; 王村 的船大,可是维持区,要是把维持会的人挟持住,夜里可以在那里摆渡。”
引证解释
⒈ 犹倚仗。
引《史记·商君列传论》:“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説,非其质矣。”
清谭嗣同《仁学》二八:“﹝为荀学者﹞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孔教以制天下。”
章炳麟《正仇满论》:“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
⒉ 抱持(志向才能等)。
引宋苏轼《答许状元启》:“伏以贤俊之士,固将有以挟持,富贵之来,岂能为之损益。”
⒊ 从两旁架住。
引《汉书·萧望之传》:“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子椒与靳尚二人上前挟持屈原。”
⒋ 握持。
引《三国志·吴志·甘宁传》:“挟持弓弩,负毦带铃。”
⒌ 控制;用威力强制对方顺从。
引宋苏辙《历代论二·邓禹》:“听禹坚守北道时出挠之,而使别将挟持其东。”
清陆继辂《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下者操行不谨,为宵小所挟持。”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他向部队的首长说附近几个渡口船太小,恐怕一夜渡不完; 王村的船大,可是维持区,要是把维持会的人挟持住,夜里可以在那里摆渡。”
挟持的国语词典
用威力迫使对方屈服。宋.苏辙〈历代论二.邓禹〉:「听禹坚守北道时出挠之,而使别将挟持其东。」也作「胁制」。
挟持的网络释义
挟持 (汉语词汇)
挟持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晋· 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 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6) 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hii2 chi2 [宝安腔] ci2 [客语拼音字汇] ci2 [台湾四县腔] cih2 [客英字典] chi2 [陆丰腔] chi3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hi2 [沙头角腔] c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治 | 直之 | 澄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ɖʰĭə | dri/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