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嫌

xié xián [xie xian]
繁体 挾嫌
注音 ㄒ一ㄝˊ ㄒ一ㄢˊ

词语释义

心怀怨恨。

词语解释

  1. 心怀怨恨。

    鲁迅 《集外集拾遣补编·文摊秘诀十条》:“倘有人作文攻击,可说明此人曾来投稿,不予登载,所以挟嫌报复。” 洪深 《冯大少爷》:“生之旧御,以生购新车与 金六保 哄,致失生欢,遂挟嫌向 陈 发外室事,婢僕復从傍怂恿。”

引证解释

⒈ 心怀怨恨。

鲁迅《集外集拾遣补编·文摊秘诀十条》:“倘有人作文攻击,可说明此人曾来投稿,不予登载,所以挟嫌报复。”
洪深《冯大少爷》:“生之旧御,以生购新车与金六保哄,致失生欢,遂挟嫌向陈发外室事,婢僕復从傍怂恿。”

挟嫌的国语词典

怀恨。

如:「挟嫌报复」。

挟嫌的网络释义

挟嫌

  • 挟嫌,拼音xié xián,怀着怨恨。
  • 挟嫌造句

    而伤势痊愈后,这赵无尘又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生怕那位法力机谋俱超自己的四海堂主,挟嫌暗中报复,便整日惶惶不可终日。
    一书,无违禁犯例,该革职知县吴之荣所告,并非实情,显系挟嫌诬告,至。
    你们是不是有意挟嫌,故意这样画给我的!
    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能对别人进行挟嫌报复。
    安清匪会中人视为逋逃之薮,时出行动,聚党日众,挟嫌逞凶,…架杀营兵、乡约,戕害线勇作恶多端。

    汉字详情

    xié,jiā [xie,jia]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GU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KT
    四角: 550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2) 同本义

    挟,俾持也。——《说文》

    挟其枪。刈耨鑮。——《国语·齐语》

    右掖曰挟。——《管子·小匡》注

    挟经秉枹。——《国语·吴语》

    何冯弓挟矢。——《楚辞·天问》

    左挟弹,右摄丸。——《战国策》

    挟太山。——《孟子·梁惠王上》

    骑马挟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操刀挟盾。——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挟匕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4) 挟制

    今有奸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三国志平话》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诸葛亮传》

    挟天子以征四方。——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挟东宫二王。——明· 顾炎武《复庵记》

    将挟兵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挟养(挟制豢养);挟挠(挟制扰乱);挟今;要挟

    (6) 怀抱,怀有

    挟持私虑(怀着个人打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挟仇(心怀仇恨);挟私(心怀私念);挟忿,挟怨;挟策(胸 怀计谋);挟义(怀持正义);挟奸(心怀奸计);挟嫌;挟恨

    (8) 携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9) 又如:挟册(携带书籍);挟策(手拿书本);挟子巢栖

    (10) 占有,拥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

    (11) 倚仗,依恃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

    (12) 又如:挟依,挟恃(依仗);挟势(依仗权势)

    (13) 隐藏 。如:挟藏(私藏);挟书(私藏书籍)

    (14) 夹杂;夹带

    琼珉山积,不能无挟瑕之器。——《抱朴子·外篇》

    (15) 辅佐,从旁协助

    挟,辅也。——《广雅》

    (16) 又如:挟佐;挟赞(辅佐);挟辅

    (17) 搀扶

    挟澄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挟予以登。

    英文翻译

    clasp under arm; hold to bosom

    方言集汇

    ◎ 粤语:haap6 hip6

    宋本广韵

    xián [xian]
    部首: 323
    笔画: 13
    五笔: VUVO
    五行:
    仓颉: VTXC
    四角: 4843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2) 同本义

    嫌,一曰疑也。——《说文》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礼记·曲礼上》

    使民无嫌。——《礼记·坊记》

    岂敢有嫌哉?——《吴越春秋》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卿决疑讼,狱定嫌罪。——《论衡·案书》

    (3) 又如:嫌间(因彼此猜疑而产生恶感);嫌微(犹嫌疑)

    (4) 避忌

    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

    (5) 又如:嫌难(因有避忌而为难)

    (6) 厌恶

    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嫌择(嫌弃;不满意);嫌好道歉(挑剔;苛求);嫌贫爱富

    (8) 看不起 。如:嫌鄙(看不起)

    名词

    (1) 嫌隙,仇怨

    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荀子》

    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2) 又如:使民无嫌;为了避嫌;涉嫌;前嫌尽释

    (3) 怨恨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三国志》

    (4) 又如:嫌恨(怨恨)

    英文翻译

    hate, detest; suspect; criticize

    方言集汇

    ◎ 粤语:jim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am2 [客语拼音字汇] hiam2 [梅县腔] hiam2 hio2 [东莞腔] hiam2 [沙头角腔] hiam2 [海陆丰腔] hiam2 [台湾四县腔] hiam2 [陆丰腔] hiam3 [宝安腔] hiam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五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兼平聲開口四等ghem/hemɣ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