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衅

tiǎo xìn [tiao xin]
繁体 挑釁
注音 ㄊ一ㄠ ㄒ一ㄣ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

词语解释

  1. 亦作“ 挑衅 ”。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

    明 张景 《飞丸记·埋轮没产》:“使其出则挑衅,没则徼功,待上无礼,驭下少恩,这也是有的。”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 宋 之亡也, 秦檜 、 汤思退 之流,日以‘挑衅’之説,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峻青 《海啸》第二章:“ 黑老五 却没有掏枪,反而双手往胸前交叉着一抱,轻蔑地一笑,挑衅地看着 市川 。”

  2. 见“ 挑衅 ”。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挑衅”。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见“挑衅”。

明张景《飞丸记·埋轮没产》:“使其出则挑衅,没则徼功,待上无礼,驭下少恩,这也是有的。”
清侯方域《太子丹论》:“宋之亡也, 秦檜、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説,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峻青《海啸》第二章:“黑老五却没有掏枪,反而双手往胸前交叉着一抱,轻蔑地一笑,挑衅地看着市川。”

挑衅的国语词典

故意惹起争端。

挑衅的网络释义

挑衅 (词语概念)

  • 挑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iǎo xìn。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辨析:挑逗含有玩闹之意,挑衅指借端生事。出自明 张景 《飞丸记·埋轮没产》。

挑衅造句

燕燕还手打了故意挑衅的弟弟。
请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上,要有明智的选择,停止战争挑衅,奉劝他们悬崖勒马,不要玩火自焚。
他用轻佻的口吻向我进行挑衅。
对于这种挑衅,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面对敌人的挑衅,我边防军严阵以待。
你的挑衅是如何让本人从众多候选者中怀才不遇。
向来态度挑衅的报业已经成为惊弓之鸟。
无论他怎么难为她,无论他怎么挑衅她,她都会让他觉得自己无法伤害她。
这接二连三的火灾,好像是向消防队员展开挑衅?
对于敌人公然的挑衅,我们要进行有力的还击。
面对敌人的无端挑衅,我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自卫还击。
我人民解放军时刻准备着还击侵略者的挑衅。
一味退缩忍让别人的挑衅是不行的,必须还治其人之身。
那翘翘的鼻尖,带点挑衅调皮的味道。
翘翘的鼻尖,有点挑衅调皮的味道。
我体魄健壮,出手不凡,面对小混混的挑衅,我何以畏惧?
然而,此前拉登的存在依然有如幽灵一般,充满着挑衅性。
好不容易才平息战事,哪知道又有蓄意挑衅的;一旦重燃战火,必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总之身为一个主持人,竟然有这样的风度,被挑衅得这么一塌糊涂,实属活该啊。
因为不了解敌军的情况,即使火烧眉毛,我们仍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不理会他的挑衅!

汉字详情

tiāo,tiǎo [tiao]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IQN
五行:
仓颉: QLMO
四角: 52013

详细解释

tiāo

动词

(1) (本义的挑读 tiǎo,挖取)

(2) 用肩膀担

担挑双草履,壁依一乌藤。——陆游《自题传神》。

(3) 又如:挑力(挑担。以肩荷物);挑包(肩挑包裹);挑码头(在码头上挑运东西);从对门坡上挑柴火;挑米;挑油;挑谷

(4) 引申为承担;担当 。

(5) 如:挑头的(领头,带头);挑家过日子;挑担子(承担责任或担负重任)

(6) 挑选

你不嫌不好,挑两块去好了。——《红楼梦》

(7) 又如:挑兵(选募兵);挑补(挑选补官);挑踢(挑选);挑撮(撷章摘句);挑嘴(挑拣食物)

(8) 挑剔

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会挑人。——《红楼梦》

(9) 又如:挑抉(挑剔);挑刺

(10) 通“佻”。窃取

却至挑天。——《国语》

(11) 挖取

时挑野菜和根煮。——唐· 杜荀鹤《山中寡妇》

(12) 抬举

只要六老爷别的事上多挑他们姐儿们就是了,这一席酒,我们效六老爷的劳。——《儒林外史》

量词

(1) 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2) 如:一挑水;一挑柴火

形容词

(1) 修长貌。多指身材

容长脸儿,长挑身材。——《红楼梦》

(2) 通“佻”。轻佻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抉,其服不挑。——《荀子·强国》

(3) 另见 tiǎo

tiǎo

动词

(1) (形声。从手,兆声。本义:挑拨,挑动)

(2) 同本义

挑,挠也。——《说文》

挠挑无极。——《庄子·太宗师》

汉王欲挑战。——《汉书·高帝纪》

故相如以琴心挑之。——《史记·司马相如传》

目窕心与。——《文选·枚乘·七发》。注:“窕当为挑。史记曰:‘目挑心招’。张晏汉书注曰:‘挑,娆也。’”

媒而挑之。——《列子·杨朱》

(3) 又如:挑三豁四(搬弄是非);挑头子(挑起事端;借端生事);挑眼(嫌弃;挑刺);挑茶斡刺(寻事生非);挑缀(挑拨);挑拨弄火(挑逗;拨弄火舌);挑引(挑逗,逗引);挑泛(挑逗);挑招(挑逗勾引);挑狎(调戏);挑情(挑动情爱);挑发(挑动诱发);挑谑(逗引,调笑)

(4) 挖取 。

(5) 如:挑野菜;挑耳;挑治(挑挖治病);挑挖(挖掘);挑补(挖补);挑动(开挖);挑浚(清除淤塞,开通河道);挑剜(抠挖);挑菜(挖菜)

(6) 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

(7) 如:把帘子挑起来;挑拨(拨动灯芯使灯火明亮)

(8) 用指尖、棍尖等刺或戳 。

(9) 如:挑火;挑刺;挑灯;挑破水泡

(10) 显露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韩非子》

(11) 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反手回拨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汉字的笔画之一,由左斜上

(2) 另见 tiāo

英文翻译

a load carried on the shoulders; to carry

方言集汇

◎ 粤语:tiu1 tiu5 tou1
◎ 客家话:[梅县腔] tiau1 [沙头角腔] tiau1 [客英字典] tiau1 [陆丰腔] tiau1 [东莞腔] tiau1 [宝安腔] tiau1 [客语拼音字汇] tiau1 [海陆丰腔] tiau1 [台湾四县腔] tiau1
◎ 潮州话:tiou1/tiao1 tiê1/ti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三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吐彫平聲開口四等tʰieutheu
xìn [xin]
部首: 618
笔画: 11
五笔: TLUF
五行:
仓颉: HTFQ
四角: 291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爨省,爨( cuàn),灶。从酉( 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2) 同本义

釁,血祭也。——《说文》

隋衅。——《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

大师掌衅祈号祝。——《周礼·小祝》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礼记·乐记》

将以衅钟。——《孟子》

衅鼓旗甲兵。——《吕氏春秋·慎大》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

缚之,杀以衅鼓。——《韩非子》

(3) 又如: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杀牲取血以祭社神);衅鼓(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4) 涂

比至,三衅、三浴之。——《国语》。韦昭注:“以香涂身曰衅。”

(5) 又如:衅尸(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衅浴(用芳香涂身后沐浴以除秽恶。引申为认真研究,用精取宏);衅鬯(涂尸的香酒)

名词

(1) 缝隙;裂痕

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左传·宣公十二年》。 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今人谓瓦裂龟裂皆为衅。”

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后汉书·律历志上》

(2) 又如:衅会(有衅可乘的时机)

(3) 祸患;祸乱

夫功全则誉显,业谢则衅生。——《后汉书》

(4) 又如:衅首(祸乱之首);衅逆(叛乱);衅辱(蒙祸受辱);衅累(祸患与事端的牵连);衅祸(祸乱)

(5) 罪过

衅门子弟不得居宿卫近侍之官。——《通志》

(6) 又如:衅情(罪情,罪恶的用心);衅恶(罪恶);衅稔恶盈(罪大恶极);衅故(罪情,罪行)

(7) 过失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庄公十四年》

(8) 又如:衅咎(过失,罪过);衅眚(过失);衅过(过失,罪);衅弊(缺失,弊端)

(9) 争端。引起争执的事端

想此事大半衅由姚婆,毒谋出于 方贼,今已父子并诛,斩草除根,大仇已报,余人无罪,不可妄及。——《石点头》

(10) 又如:边衅;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寻衅

(11) 征兆

近览刘氏倾覆之衅。——《三国志》

(12) 又如:衅兆(征兆)

英文翻译

consecrate sacrificial vessels by smearing blood; rift

方言集汇

◎ 粤语:j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覲眞B開去聲開口三等眞Bxĭĕnhinh/x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