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石矣。”
成语用法
指日誓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引证解释
⒈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引唐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惟嗢没斯精诚上达,天诱其衷。拔自狼居之山,愿拜龙颜之主,封章沥恳,指日誓心,不夺之诚,介如石矣。”
指日誓心的网络释义
指日誓心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指,手指也。——《说文》
骈拇枝指。——《庄子·骈拇》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荀子·儒效》
指如削葱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纹痕迹,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指尺(古时以中指的中节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语(哑语的一种,以手指形状、姿势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4) 近代误写作“趾”
(5) 意旨;意向
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将军阴受上指。——《汉书·李广传》
乃论六家之要指。——《汉书·司马迁传》
(6) 又如:指约(旨意简约);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个手指的宽度 。如:肝大三指;二指宽
动词
(1) 指向;指着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微指左公。——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右手指卷。——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指景(指着太阳,“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着天、日发誓,表明心迹);指东划西(指手划脚做手势)
(3) 指定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唐· 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
(4) 又如:指省(由官员出一笔钱,免去抽签,自己指定任职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许配)
(5) 指示
辞也者,各指其所也。——《易·系辞上》
(6) 又如:指麾(发令调度;指挥);指受(指注。受命,指示,指点);指办(指派办理);指裁(指示,裁夺)
(7) 指点
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镜花缘》
(8) 又如:指顾(手指目顾);指受(指点;传授);指诀(指点要诀);指告(指点晓谕);指喻(指正告知)
(9) 指责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10) 又如:指搠(指指点点;指手画脚);指切(指摘;指责);指首(指名告发);指怒(议论指斥)
(11) 诬指
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水浒全传》
(12) 又如:指攀(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妄指(无证诬告)
(13) 阐明,陈述 。如:指宜(指事类情。阐明,阐述整理);指申(指陈,指言;陈述,指明)
形容词
(1) 竖起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燕策》
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直指(笔直指向);指冠(头发直竖)
(3) 通“旨”。美好
不时宜,不敬交,…,虽指,非礼也。——《荀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海陆丰腔] zhi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旨 | 職雉 | 章 | 脂B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脂B | tɕi | cjiix/tjy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3)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 白天,白昼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日昳(日已过午);日往月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日里(白天);日里向(白天);日长神倦(夏季白天长,人易困倦);日旰(日暮。天色晚);日昼(白天);夜以继日
(6)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交租日;星期一是洗衣日;你的结婚纪念日;三百万股日;太阴日;平太阳日;日南至(冬至日);日脚(〈方〉∶日子;时间);日时(一段时间);日分(日子;日期)
(8) 一昼夜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9) 又如:日力(一天的力气);日完(一天所做的事情);日度(一天一天地过去)
(10) 时间,光阴
(11) 又如:日子浅(时日短);日时(一段时间);旷日经年;日已昏黑;日不我与(时日不等人);日刻(时间)
(12) 日本的简称 。如:中日文化交流
副词
(1) 每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常常接近自然亲热,反之就会疏远);日觐天颜(每天朝见皇帝);日见穷蹙(处境一天天艰难窘迫);日无暇晷(整天无空闲);日逐(每日;每天);日逐家(每日;一天天);日事钱(日工资);日辰(日子);日食钱(日事钱)
(3) 他日,改天
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列子·汤问》
(4) 往日,从前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十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t7 [客英字典] ngit7 [台湾四县腔] ngit7 [客语拼音字汇] ngid5 [宝安腔] ngit7 [梅县腔] ngit8 [陆丰腔] gnit7 [东莞腔] ngit7 [沙头角腔] gn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日 | 人質 | 日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ʑĭĕt | njit/rit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逝 | 時制 | 常 | 祭A開 | 去聲 | 霽 | 開口三等 | 蟹 | 祭A | ʑĭɛi | zjed/zje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心 | 息林 | 心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sĭĕm | s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