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阙

shí yí bǔ quē [shi yi bu que]
繁体 拾遺補闕
注音 ㄕˊ 一ˊ ㄅㄨˇ ㄑㄩㄝ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遗:遗漏。阙:通“缺”,缺点和过失。原指大臣对君主指陈过失,补救朝政。现指弥补遗漏和过失。也作“补阙拾遗”。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

成语用法

拾遗补阙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补充别人所遗漏的事物。

引证解释

⒈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効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闕,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尽言直諫,所望诸君;拾遗补闕,孤亦望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世南於我犹一体,拾遗补闕,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準的。”
清姚鼐《翰林论》:“为天子侍从之臣,拾遗补闕,其常任也。”

⒉ 采录遗逸的事迹。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宋元编年之役,垂二十年,始得粗就隐括,拾遗补闕,商榷繁简,不无搔首苦心。”

拾遗补阙的国语词典

弥补疏漏、匡正过失。

拾遗补阙的网络释义

拾遗补阙

  • 拾遗补阙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í yí bǔ quē,意思是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采录遗逸的事迹。
  • 拾遗补阙造句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编辑,一生致力于辞书的编辑出版,退休后还一直在做拾遗补阙的工作。
    尽管马先生对此诗已作了精当的考释,但拾遗补阙,尚可贡献一二于马先生灵前。
    贞观中,累迁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有诤臣之风。
    戏美人,撷红采绿;游江山,拾遗补阙。
    从外国金融势力与这次股票风潮的关系的角度继续进行尝试性探讨,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
    他本想趁燕梁商豫之事落定、王子狐高兴之际再请王子细述,以便自己拾遗补阙。
    拾遗补阙,萃取知识精华;争分夺秒,成就三年梦想。
    他是在紧急情况下被召去临时拾遗补阙的。
    中午休息时间又成了他们拾遗补阙的好时机。
    老师给学生拾遗补阙,使他们顺利通过考试。
    本德谈到他在创作中如何确定一个人的形像时说道:“艺术必须为科学拾遗补阙的要点在于,你会发现一种不对称,这一面与那一面略有不同,这就会产生不对称,形成这个人的独特性,也产生了他发育变化的特征。”。

    汉字详情

    shí,shè [shi,she]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OMR
    四角: 58061

    详细解释

    shè

    动词

    (1) 蹑足而上 。如:拾级

    (2) 另见 shí

    shí

    动词

    (1)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2) 同本义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掇;收拾);拾拣(拣取);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拾沈(拾取汁水)

    (4) 收敛,收集

    妇人拾蚕。——《韩非子·说林下》

    拾发以将乘矢。——《仪礼·大射仪》

    请拾投。——《礼设·投壶》

    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论衡·别通》

    (5) 又如:拾骨(收拾遗骨改葬);拾菜(采撷野菜);拾尘(本指捡起饭中的灰尘,后借为引起误会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编纂)

    (6) 碰撞 。如:一头拾将去(一头撞过去);拾头打滚(撒泼吵闹。拾头:碰头)

    数量词

    (1) 十,数目,九加一所得,汉字数目“十”的大写 。如:陆柒捌玖拾

    (2) 另见 shè

    英文翻译

    pick up, collect, tidy up; accounting form of the numeral ten

    方言集汇

    ◎ 粤语:sap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sib6 [宝安腔] sip8 [客英字典] ship8 [陆丰腔] ship8 [梅县腔] ship8 [海陆丰腔] ship8 [台湾四县腔] siip8 [沙头角腔] sip8 [东莞腔] sip8
    ◎ 潮州话:sib8 zab8(sîp tsâp) [澄海]sig8 zag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執緝A入聲開口三等侵Azjipʑĭĕp
    yí,wèi [yi,wei]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KHGP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LMO
    四角: 35308

    详细解释

    wèi

    动词

    (1) 给予;馈赠

    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邶风》

    (7)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名词

    (1) 遗失之物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英文翻译

    lose; articles lost; omit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wai6

    宋本广韵

    [bu]
    部首: 525
    笔画: 7
    五笔: PUH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Y
    四角: 33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2) 同本义

    补,完衣也。——《说文》

    田赞衣补衣。——《吕氏春秋·顺说》

    补褐防寒岁。——唐· 白居易《村居卧病》

    (3) 又如:补衣;补袜;补衬(打补丁,衬里子);补衣(打过补丁的衣服)

    (4) 修补;整修破旧的东西

    牵萝补茅屋。——唐· 杜甫《佳人》

    (5) 又如:修桥补路;补天济世(修补天道,救济世人);补天(传说古代之时,苍天西北角有破缺之处,于是女娲氏炼石以补苍天,使无缺损;比喻挽回时运)

    (6) 补充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战国策·赵策》

    (7) 又如:填补(补足空缺或缺欠);弥补(把不足的部分填足)

    (8) 弥补

    维仲山甫补之。——《诗·大雅·烝民》

    必能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

    稀豁之处,锄而补之。——《齐民要术·种谷》

    (9) 又如:补刖(弥补被刖的脚跟。比喻矫正缺失,使归真返朴);补拙(弥补愚钝);补苴(弥补缺漏)

    (10) 济助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11) 又如:补益(裨补助益);补报(增补);补裨(增益补阙)

    (12) 补养;滋补

    静然可以补病。——《庄子·外物》

    (13) 又如:补理(滋补调理);补导(采补和导引。道家的养生术)

    (14) 官有缺位,选员补充 。如:补外(京官调外地就职);补官(补授官职)

    名词

    (1) 补子 。如:补服;补褂朝珠(补褂清朝官员的正式朝服,青色外褂;上绣方形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朝珠,每圈108 颗,文官五品以上才准用)

    (2) 补品,促进身体健康的营养品 。如:大补

    (3) 春秋时地名 。在今河南省汜水县境

    英文翻译

    mend, patch, fix, repair, restor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2

    宋本广韵

    quē,què [que]
    部首: 321
    笔画: 13
    五笔: UUB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STUO
    四角: 37482

    详细解释

    jué

    动词

    (1) 去除

    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

    (2) 挖掘

    若阙地及泉。——《左传》

    (3) 毁伤 。如:阙翦(削弱,毁坏)

    (4) 另见 quē;què

    quē

    〈名〉?

    (1) 缺点;错误

    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裨补阙洞。——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阙败(因失误而把事情搞糟);阙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阙失(失误;错误)

    (3) 豁口,空缺

    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列子·汤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

    (4) 又如:阙陷(凹陷)

    (5) 指待补的官额。即缺额 。如:阙车(古代兵车的一种。用以补缺的战车,如现在所谓的机动预备部队);阙簿(缺额登记册)

    (6) 姓

    动词

    (1) 削减;毁坏

    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左传·成公十三年》

    阙更减赋,尽休力役。——《汉书》

    (2) 又如:阙翦(毁坏)

    (3) 空缺;缺少。也作“缺”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三国演义》

    (4) 又如: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笔(缺笔画);阙漏(空隙);阙略(缺漏)

    (5) 欠,应给而不给

    逃死阙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新唐书》

    (6) 通“掘”。挖

    若阙地及泉。——《左传·隐公元年》

    阙为深沟。——《国语·吴语》

    形容词

    (1) 残缺;不完善 。如:阙典(残缺的典章制度);阙略(残缺;不完备);阙陋(残缺简陋);阙焉(不完备)

    (2) 另见 jué;què

    què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2) 同本义

    阙,门观也。——《说文》。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郑风·子衿》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史记·高祖纪》

    伏阙上平黎策。——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城阙(城门两边的瞭望台);阙竦(高耸如阙门);阙下(宫阙之下)

    (4) 宫门的代称 。如:阙下(帝王的宫阙之下。借指朝廷);阙门(宫门。位于两观之间)

    (5) 石阙。神庙、坟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 李白《忆秦娥》

    (6) 又如:太室阙;高颐阙

    (7) 宫殿 。如:阙庭(宫庭);宫阙(金阙。宫殿。也作天阙);阙掖(宫廷)

    (8) 帝王居地的统称

    诣阙止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9) 另见 quē;jué

    英文翻译

    watch tower; palace

    方言集汇

    ◎ 粤语:kyut3

    宋本广韵

    拾遗补阙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