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

bài yè [ bai ye]
繁体 拜謁
注音 ㄅㄞˋ 一ㄝ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拜谒 bàiyè

(1) 拜访谒见

pay a formal visit

(2) 参拜瞻仰(陵墓、碑碣等处)

这几天你们已经看见有几万几十万劳动者来拜谒列宁同志的灵柩。——《悼列宁》
pay homage

词语解释

  1. 拜见。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告归,道逢丞相 申屠嘉 ,下车拜謁,丞相从车上谢 袁盎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 太宗 命召至, 郭 不敢隐,即前拜謁。”《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兄长两次亲往拜謁,其礼太过矣。”昆剧《墙头马上》第八场:“启禀老爷,众位门生老爷,前来拜谒座师。”

  2. 礼拜;瞻仰。

    《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又请为 太祖 立生祠於 陈州 ,朝夕拜謁。”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三忠祠》:“我来再拜謁,弔古情徬徨。” 冰心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总理问我:‘去过 延安 没有?’我说:‘还没有呢,我真想在我还能走动的时候,去拜谒一次。’”

引证解释

⒈ 拜见。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謁,丞相从车上谢袁盎。”
宋何薳《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太宗命召至, 郭不敢隐,即前拜謁。”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兄长两次亲往拜謁,其礼太过矣。”
昆剧《墙头马上》第八场:“启禀老爷,众位门生老爷,前来拜谒座师。”

⒉ 礼拜;瞻仰。

《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又请为太祖立生祠於陈州,朝夕拜謁。”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三忠祠》:“我来再拜謁,弔古情徬徨。”
冰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总理问我:‘去过延安没有?’我说:‘还没有呢,我真想在我还能走动的时候,去拜谒一次。’”

拜谒的国语词典

拜见。

拜谒的网络释义

拜谒

  • 拜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ài yè,动词,有拜访、参拜、拜见、瞻仰的意思。《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等均有相关记载。
  • 拜谒造句

    首次拜谒李侗之后,朱熹满载着得道的喜悦走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内小试锋芒。
    人们会到山顶来拜谒我,仰望我的枝干,他们会想到开堂、上帝,我离他们是多么近啊!
    次日上午,大小官员和当地名流便三三两两前来拜谒新任知州,早上还冷清孤寒的公馆顿时热闹暄腾起来。
    国姓爷带一两个人登岸拜谒,语言谦恭些,再送千石大米给郑联,郑联必喜而不疑,再找准时机突袭、吃掉他。
    诗说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成都郊外去拜谒他的祠堂,祠堂门口高耸入云的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柏光明正大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交相辉映。
    据说诸葛亮死后埋在现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外的定军山,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浏览定军山。
    另外,拜谒圣陵时,我们必须遵守伊斯兰学者规定的礼节,不允许做类似靠触摸圣陵而沾吉的非法行为。
    一行人前往南京,燕王还专门去了趟凤阳,拜谒了祖陵,唏嘘良久。
    ‘尊夫人与丞相已转危为安,但四年之后,尚另有一次危难,那时贫道当再行拜谒尊府。
    周日,我们七个花甲翁妪拜谒了位于北京西郊香山脚下黄叶村的曹雪芹纪念馆。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
    对了,泽华,为师想让你去解州拜谒阎敬铭阎老先生,你可愿意替为师跑一趟?
    该团将到广州祭奠黄花冈烈士墓、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吊唁,然后到大连参观访问。
    公祭礼毕,人们怀着对人文初祖的无比敬仰之情,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
    主会场内,致欢迎辞、大典开幕、恭启圣门、点燃圣火、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读颂祖文、共拜始祖……一项项拜谒议程次第进行,现场庄重肃穆。
    以一介草莽之躯,值此军事倥偬之际,得荷拜谒万乘之尊之光荣,实不胜感泣之至!
    五月初一戊子,朱由崧骑马自三山门环城而东出,拜谒了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奉祀先祖,再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
    然后,便派他们到伯利恒去:“去仔细打听一下那孩子的下落,找到后向我禀报,我好亲自去拜谒他。”。
    朱棣很痛心疾首地表示,因为皇上受奸人蒙蔽,所以我只好起兵自保,除外并无它意,只要皇上处置奸臣,废除削藩,我一定在拜谒了老爹的坟墓后,立即退兵。
    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汉字详情

    bài,bái [bai,bai]
    部首: 432
    笔画: 9
    五笔: RDFH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QMQJ
    四角: 21550

    详细解释

    bài

    动词

    (1)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 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 同本义

    拜手,稽手。——《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

    拜,服也。——《礼记·郊特性》

    平衡曰拜。——《荀子·大略》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后世指下跪叩头。两腿跪地,两手扶地,低头。后又作为行礼的通称

    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宗臣《报刘一丈书》

    (4) 又如:纳头四拜;拜了又拜;拜菩萨;拜天地;拜父母

    (5) 拜谢。行拜礼表示感谢

    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6) 又如:拜恩(拜谢恩赐);拜盟(拜谢结盟)

    (7) 拜见;拜谒

    则往拜其门。——《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肃拜 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汉纪》

    (8) 又如:拜见(谒见尊长);拜亲(拜见朋友的父母)

    (9) 授与官职;任命

    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10) 接受官职;上任

    于是辞相印不拜。——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1) 又如:拜石(拜受俸禄);拜邑(拜受邑宰)

    (12) 通过一定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如:拜师;拜把兄弟;拜干爹

    (13) 祝贺 。如:拜年;拜节;拜寿

    (14) 上;献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副词

    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尊重。如:拜读大作;拜启;拜辞

    bái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do obeisance, bow, kowtow

    方言集汇

    ◎ 粤语:baai1 baai3
    ◎ 客家话:[梅县腔] bai5 [海陆丰腔] bai5 [客英字典] bai5 [宝安腔] bai5 [东莞腔] bai5 [沙头角腔] bai5 [客语拼音字汇] bai4 [台湾四县腔] bai5 [陆丰腔] bai5
    ◎ 潮州话:ba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ye]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JQ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VAPV
    四角: 36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

    (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

    英文翻译

    visit, pay respec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