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挛
词语释义
拘挛
(1) 肌肉收缩,不能自如伸展
(2) 拘束;拘泥
词语解释
拘束;拘泥。
汉 扬雄 《太玄赋》:“荡然肆志,不拘挛兮。”《后汉书·曹褒传》:“帝知羣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 李贤 注:“拘挛,犹拘束也。”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资格》:“ 唐太宗 虽以战伐取天下,而用人能尽其材,不拘挛於常格,以起一时之治,尚有可喜。”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以 汉 臣纪 汉 事,所谓御史在前,执法在后者,即有域外之议,欲破拘挛之见,已兢不保首领是惧矣。” 严复 《论教育书》:“庶他日学成,有疗贫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於图新也审,则真 中国 之幸福矣!”
拘禁;关押。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苏狱》:“叹拘挛囚 羑里 ,长夜浑如岁。” 郑观应 《盛世危言·狱囚》:“致罹法网,横被官刑,土室棘坦,暗无天日,赭衣黑索,惨受拘挛。”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譬犹居家设廛者,虑其子弟伙伴之盗其物也,於是一一桎梏之,拘挛之,或闭之於暗室焉。”
痉挛。肌肉抽搐,难以伸展自如。
汉 王延寿 《梦赋》:“或盘跚而欲走,或拘挛而不能步。” 宋 欧阳修 《琴枕说》:“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 清 赵翼 《闻心余哀邸病风》诗:“可怜我亦拘挛臂,千里相望两废材。” 叶圣陶 《隔膜》:“我的躯体渐渐地拘挛起来,似乎受了束缚。”
窘逼困难。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且今军事虽平,而各路防营尚不可撤,各省田赋尚未復额,一切城廨仓狱善后之工尚未尽修,莫不持釐金为挹注,苟或去之,则拘挛贫弱,百务俱废,异日彼乘我无备,求减洋税,将何以应之?”
引证解释
⒈ 拘束;拘泥。
引汉扬雄《太玄赋》:“荡然肆志,不拘挛兮。”
《后汉书·曹褒传》:“帝知羣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
李贤注:“拘挛,犹拘束也。”
宋叶适《法度总论三·资格》:“唐太宗虽以战伐取天下,而用人能尽其材,不拘挛於常格,以起一时之治,尚有可喜。”
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以汉臣纪汉事,所谓御史在前,执法在后者,即有域外之议,欲破拘挛之见,已兢不保首领是惧矣。”
严复《论教育书》:“庶他日学成,有疗贫起弱之实力,能破旧学之拘挛,而其於图新也审,则真中国之幸福矣!”
⒉ 拘禁;关押。
引明朱鼎《玉镜台记·苏狱》:“叹拘挛囚羑里,长夜浑如岁。”
郑观应《盛世危言·狱囚》:“致罹法网,横被官刑,土室棘坦,暗无天日,赭衣黑索,惨受拘挛。”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譬犹居家设廛者,虑其子弟伙伴之盗其物也,於是一一桎梏之,拘挛之,或闭之於暗室焉。”
⒊ 痉挛。肌肉抽搐,难以伸展自如。
引汉王延寿《梦赋》:“或盘跚而欲走,或拘挛而不能步。”
宋欧阳修《琴枕说》:“昨因患两手中指拘挛,医者言,唯数运动以导其气之滞者,谓唯弹琴为可。”
清赵翼《闻心余哀邸病风》诗:“可怜我亦拘挛臂,千里相望两废材。”
叶圣陶《隔膜》:“我的躯体渐渐地拘挛起来,似乎受了束缚。”
⒋ 窘逼困难。
引清薛福成《筹洋刍议》:“且今军事虽平,而各路防营尚不可撤,各省田赋尚未復额,一切城廨仓狱善后之工尚未尽修,莫不持釐金为挹注,苟或去之,则拘挛贫弱,百务俱废,异日彼乘我无备,求减洋税,将何以应之?”
拘挛的国语词典
拘束、浅近。《文选.潘岳.西征赋》:「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或读为ㄐㄩ ㄌㄨㄢˊ jū luán。
拘挛的网络释义
拘挛
拘挛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句,句亦声。本义:拘留,拘禁)
(2) 同本义
拘,止也。——《说文》
艮为拘随物系之。——《易·说卦》传
拘系之乃从。——《易·随》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狎徐君,拘 齐庆封。——《韩非子·十过》
(3) 又如:拘证(缉拿审问);拘刷(通缉;拘捕);拘究(拘留审察);拘制(拘禁,系缚); 拘责(拘留责罚);拘闭(拘禁,扣押)
(4) 束缚;限制
使人拘而多畏。——《汉书·司马迁传》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荀子·宥坐》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拘,犹限也。——《后汉书·王霸传》注
而不肖者拘焉。——《淮南子·泛论》。注:“犹检也。”
(5) 又如:拘紧(约束、束缚得紧);拘管(管教约束);拘逼(束缚,强迫);拘定(限定);拘卷(拘倦。约束,不自在);拘虚(受限于居所)
(6) 拘守;拘泥于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拘以定月。——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如:拘文牵墨(拘泥于文章教化,或受文章束缚);拘文牵义(拘泥于字义、文义)
(8) 抽搐
筋肉拘苛。——《素问·至真要大论》
拘挛犹拘束也。——《后汉书·曹褒传》注
(9) 又如:拘苛(抽搐;痉挛);拘急(因感受风寒而身体痉挛、抽搐);拘拳(拘挛拳曲。引申为受束缚而不自由);拘缀(痉挛)
(10) 通“钩(
)”。钩取,探取不荣通,不醜穷;不拘一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庄子·天地》
(11) 通“痀”。曲,痉挛;痀偻,曲背
夫指之拘也,莫不求伸也。——《淮南子·泰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1 ki1 [东莞腔] ki1 [客英字典] gi1 ki1 [台湾四县腔] gi1 ki1 [梅县腔] gi1 [陆丰腔] gi1 [宝安腔] gi1 ki1 [沙头角腔] gi1 [海陆丰腔] gi1 k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拘 | 舉朱 | 見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kyo/kiu | kĭ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羉(
)声。本义:维系,牵系)(2) 同本义
挛,係也。——《说文》
有孚挛如。——《易·小畜》。马注:“连也。”
(3) 又如:挛缀(联结);挛结(纠结);挛牵(牵制;束缚);挛索(系绳);挛格(捆缚;束缚)
(4) 抽搐,痉挛;手足蜷曲不能伸直
痿躄为挛。——《素问·疏五过论》
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宋· 王安石《洪范传》
(5) 又如:挛曲(蜷曲);挛卧(蜷曲而卧);挛屈(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