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

zhǔ zhàng [ zhu zhang]
注音 ㄓㄨˇ ㄓㄤˋ

词语释义

1.执持。 2.支撑着拐杖。 3.手杖,拐杖。

词语解释

  1. 执持。

    三国 魏 曹操 《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

  2. 支撑着拐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韩康伯 病,拄杖前庭消摇。”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

  3. 手杖,拐杖。

    唐 钱起 《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 宋 陆游 《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憨皮袋》:“乃 贯休 所画 弥勒佛 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 禹 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 鲧 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引证解释

⒈ 执持。

三国魏曹操《陌上桑》:“食芝英,饮醴泉,拄杖桂枝佩秋兰。”

⒉ 支撑着拐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韩康伯病,拄杖前庭消摇。”
宋苏轼《次韵参寥寄少游》:“当年步月来幽谷,拄杖穿云冒夕烟。”

⒊ 手杖,拐杖。

唐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四时树长书经叶,万岁巖悬拄杖籐。”
宋陆游《晚步江上》诗:“高柳阴中扶拄杖,平沙稳处据胡牀。”
明马愈《马氏日抄·憨皮袋》:“乃贯休所画弥勒佛像,横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间曳一蕉扇。”
鲁迅《故事新编·理水》:“‘ 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

拄杖的国语词典

扶杖。

拄杖的网络释义

拄杖

  • 和锡杖、拐杖类似的器具。拄杖系用稍粗树枝削成,拄杖的由来,是因为有老比丘登山跌倒,佛陀即允许比丘畜柱杖。
  • 拄杖造句

    白发千丈泪三升,拄杖倚门望子音。
    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遽抛孤柩。
    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卓拄杖一下,曰:"冤有头,债有主。"。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不到半日,果然有一个老翁,葛巾野服,拄杖而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季常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千金不换伊人回眸金步摇,眉间朱砂点绛秋水蒿,浆声灯影流连处青杏尚小,羞闻夜深海棠花娇,拄杖南山为把柴扉轻轻敲,白发新见黄口旧知交。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当年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代诞生,从上一代手中盗走繁华之钥,暗示他们退席。那年老的持须拄杖,勉强打直脊骨也过不了年壮者的肩头,他们会叨叨絮絮数算半壁江山的来历,像怒风中的芒草教训鲜艳玫瑰。

    汉字详情

    zhǔ [zhu]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YGG
    五行:
    仓颉: QYG
    四角: 500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主声。本义:支撑)

    (2) 同本义

    修剑拄颐。——《战国策·齐策六》

    (3) 又如:拄颊(以手支颊);拄颐(顶到面颊。形容剑长);拄撑(支撑)

    (4) 执持;靠

    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趿着鞋,走出院外。——《红楼梦》

    (5) 又如:拄杖(执持;支撑着拐杖);拄墙(比喻依靠)

    英文翻译

    lean on; post; prod; ridicule

    方言集汇

    ◎ 粤语:zyu2
    ◎ 客家话:[梅县腔] zhu5 [海陆丰腔] zhu5 chu5 zhu3 ku3 gu3 gu2 [客英字典] zhu5 zhu3 [台湾四县腔] zu5 cu5 zu3 ku3 gu3 [东莞腔]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知庾上聲合口三等tryox/tiuuţĭu
    zhàng [zhang]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SD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DJK
    四角: 459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 同本义

    杖,持也。——《说文》

    王左杖黄钺。——《书·牧誓》

    杖剑从之。——《汉书·韩信传》

    杖斧。——《汉书·武帝纪》

    (3) 又如:杖斧(持斧以为威权);杖楫(持杖);杖斧之臣(掌握兵权的武臣);杖策(执马鞭);杖节(执持旌节)

    (4) 通“仗”。凭倚;依靠

    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左传·襄公八年》

    近臣已下足杖矣。——《汉书·李寻传》

    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仗舟楫。

    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杖力(依靠武力);杖仁(依仗仁德);杖任(依靠,信任);杖威(凭恃权威);杖信(凭靠信义)

    (6) 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尝受守杖。——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杖汝。

    杖之百。——《明史》

    予之杖。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聊斋志异·促织》

    杖其背。——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杖杀其父

    (7) 又如:杖楚(以棍棒拷打);自杖三十;杖牛(打春牛);杖徒(五刑之。用大竹板、棍棒、荆条抽打犯人背部);杖钱(给施杖刑衙役的贿赂钱);杖刑(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拷打犯人);杖治(以杖刑治罪)

    (8) 拄着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上》

    杖名齐其心。——《仪礼·丧服》

    杖汉节牧羊。——《汉书·苏武传》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王制》

    名词

    (1) 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扶杖望朱砂庵。——《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落吾杖底

    (2) 又如:锡杖(佛教的杖形法器,头部装有锡环);魔杖(魔术师所用的棍儿);杖者(指老年人);杖几(拐杖与几案);杖父(拄杖老人)

    (3) 泛指棍棒或棒状物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4) 又如:杖棒(棍棒)

    (5) 指居丧时所执的丧棒 。如:杖期(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杖周(居丧持杖周年)

    (6) 刑具。施杖刑所用的棍棒 。如:杖式(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杖制(对刑杖的大小、长短的规定);杖限(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杖架(度量刑杖和长短的器具)

    英文翻译

    cane, walking stick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6
    ◎ 客家话:[梅县腔] chong3 [沙头角腔] cong3 [客语拼音字汇] cong4 [台湾四县腔] cong5 cong3 [东莞腔] cong3 [海陆丰腔] chong6 chong3 [客英字典] chong3 [陆丰腔] chong6 [宝安腔] co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直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driangx/diankɖʰĭ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