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牾

dǐ wǔ [ di wu]
繁体 牴牾
注音 ㄉ一ˇ ㄨˇ

词语释义

(书)(动)抵触;矛盾。

词语解释

  1. 亦作“ 抵啎 ”。抵触;矛盾。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二説辨证 李白 《蜀道难》非谓 严武 作,明白如此,则《新唐史》抵牾无疑。”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啎,必他有証佐。”

  2. 牴牾:亦作“ 牴啎 ”。

    1.抵触,矛盾。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 班 荀 之与 郑 戴 ,又名牴牾。”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盖不惟牴牾於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明史·罗通传》:“ 通 本 谦 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 通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章炳麟 《秦献记》:“僕射 周青臣 用面諛显, 淳于越 相与牴啎,衅成而 秦 燔书。”啎,一本作“ 梧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 张华 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3. 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辈!’”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抵啎”。抵触;矛盾。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二説辨证李白《蜀道难》非谓严武作,明白如此,则《新唐史》抵牾无疑。”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义下》:“一出名公手,一或抵啎,必他有証佐。”

⒉ 牴牾:亦作“牴啎”。 抵触,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 班荀之与郑戴,又名牴牾。”
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混淆差互,一至於此。盖不惟牴牾於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
《明史·罗通传》:“通本谦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通。”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章炳麟《秦献记》:“僕射周青臣用面諛显, 淳于越相与牴啎,衅成而秦燔书。”
啎,一本作“梧”。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张华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⒊ 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辈!’”

抵牾的国语词典

牛角相抵触。引申为相互冲突。《文明小史.第三○回》:「那知赵翰林同黄詹事此一番抵牾,弄得大家没趣。」也作「抵牾」。

抵牾的网络释义

抵牾

  • 抵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ǐ wǔ,意思是指矛盾。宋朝司马光的《进书表(资治通鉴)》和宋朝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李谪仙》均有记载。
  • 抵牾的翻译

    英语: to conflict with, to contradict, contradiction

    抵牾造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了抵牾。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对世事的理解可以如此南辕北辙,如此相互抵牾。我却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
    智慧的价钱是抵牾这是人生对人生看法开的打趣。
    在统一普通需求的同时,还要平衡若干机器之间相互抵牾的要求,这就给工程师提布斯灌输了整体观。
    梅兰芳的表演所依凭的理念是驳杂含混、自相抵牾的。
    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了抵牾。
    这样的判决,既有表述模糊又有自相抵牾的毛病,本质上只是一种无效判决,但在客观上又已经定出了强奸罪名与刑罚,对于被告的名誉权无疑已经构成侵害。
    而文学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和煽动力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不过文学对社会思潮的突发多变也有不适应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隔膜和抵牾。
    那些与我们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消息变得更容易被记住,而与我们世界观相抵牾的消息则更容易被忘记。
    这两个人在工作中常常相互抵牾。
    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
    作为一个带有很浓厚宗教色彩的革命组织形式,“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的本土化改造中,呈现出似是而非、相互矛盾和抵牾的一面:“反孔”又“崇儒”、拜“上帝”又读“基督”。
    凡此种种之举动行为,皆与墨家之学说思想,多所龃龉不合,抵牾悖逆。
    二者之间的抵牾难以避免,但是一项经过调整的法律必定会公平地对待任何一方。
    但修订后的《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音拼写方面仍存在着不少与这些规定相抵牾或内部自相矛盾之处。
    也就是说,要生活在完全的和谐之中,相互之间没有抵牾、没有对抗。
    谈谈一次你不能处理完成的抵牾冲突。
    经过整理资料、分析讨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土洋体育之争”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不可避免的一场思想论争;争论的结果使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由抵牾走向融合。
    新闻业内失范现象泛滥,这与和谐社会建构不无抵牾。
    视觉艺术与时间的关系向来是既相互抵牾又互不可分的。

    汉字详情

    [di]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QAY
    五行:
    仓颉: QHPM
    四角: 520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氐( )声。本义:挤,推)

    (2) 同本义

    抵,挤也。——《说文》

    抵,推也。——《广雅》

    抵,距也。——《汉书·梁怀王揖传》注

    (3) 又如:抵掎(排挤攻击);抵斥(排斥);抵排(排斥;抵触)

    (4) 抵赖,拒不承认事实

    延年抵曰。——《汉书·田延年传》。注:“拒讳也。”

    (5) 又如:抵讳(抵赖;不认账);抵谰(抵赖,拒不承认)

    (6) 抵挡。抵抗,挡住压力 。如:抵配(拼;豁出去);抵冒(抗拒冒犯);抵拦(抗拒;抵挡)

    (7) 触犯 。如:抵牾(矛盾;抵触);抵死(冒死,触犯死罪,竭力,坚持);抵犯(触犯)

    (8) 抵偿

    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帝纪》

    (9) 又如:抵充(抵偿充当);抵补(抵充补足)

    (10) 诋毁 。如:抵诃(诋毁呵斥)

    (11) 抵达

    抵九原。——《史记·始皇纪》

    抵营室。——《史记·天官书》

    抵山谷中。——《汉书·李陵传》

    乘虚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12) 又如:抵任(到任);抵官(到职);日内抵京

    (13) 相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 杜甫《春望》

    (14) 又如:价抵连城

    (15) 碰 。如:抵足(脚对脚而睡;形容很亲近);抵掌(拍击着手掌,表示亲近)

    (16) 支撑 。如:用手抵着下巴颏儿;抵当(支撑;抵押;补偿)

    (17) 扔,掷

    抵,掷也。——《后汉书·献穆曹后纪》注

    (18) 又如:抵掷(投掷)

    (19) 欺诈

    抵,欺也。——《后汉书·刘隆传》注

    (20) 又如:抵换(掉换。以假换真或以次换好);抵盗(从自己家或主人家向外偷东西)

    (21) 抨击 。如:抵隙(抨击缺点)

    (22) 指责 。如:抵瑕(指责缺点);抵摘(指责)

    动词

    (1) 用角顶,相触

    牴,触也。从牛,氐声。字亦作觝。——《说文》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

    触崖觝隈。——稽康《琴赋》

    (2) 又如:抵触(冒犯,顶撞)

    英文翻译

    resist, oppose; deny; off-set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i3 (du2)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3 [陆丰腔] di3 [客英字典] di3 [东莞腔] di3 [梅县腔] dai1 dai3 di3 din3 [沙头角腔] di3 [宝安腔] di3 | dai3 [海陆丰腔] di3 (du2)
    ◎ 潮州话:d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
    [wu]
    部首: 422
    笔画: 11
    五笔: TRGK
    五行:
    仓颉: HQMMR
    四角: 215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相逢

    重华不可牾兮,孰知余之从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背逆

    牾,逆也。——《说文》

    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汉书·严延年传》

    (3) 又如:抵牾(矛盾。也作牴牾);牾逆(违逆,触犯)

    英文翻译

    to oppose; to gore

    方言集汇

    ◎ 粤语:ng5
    ◎ 客家话:[梅县腔] ng3 [陆丰腔] ngu6 [客语拼音字汇] ngu4 [台湾四县腔] ngu2 [客英字典] ngu5 [海陆丰腔] ng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故去聲開口一等ngoh/nguhŋ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