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谒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抠衣谒见。
明 李东阳 《复愚得谢太守先生书》:“第执事深藏高蹈,无由抠謁,再领教札及海物之惠。”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容园》:“时余尚未抠謁师宅,因问吾师府中之园如何?”参见“ 抠衣 ”。
引证解释
⒈ 抠衣谒见。参见“抠衣”。
引明李东阳《复愚得谢太守先生书》:“第执事深藏高蹈,无由抠謁,再领教札及海物之惠。”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容园》:“时余尚未抠謁师宅,因问吾师府中之园如何?”
抠谒的网络释义
抠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区声。本义:抓,提)
(2) 同本义
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聊斋志异·大力将军》
(3) 又如: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表示对人恭敬);抠迎(抠衣迎接);抠裳(抠衣);抠请(抠衣延请)
(4) 挖
抠眼睛,捻鼻子。——《西游记》
(5) 又如:在地上抠个洞;把掉在缝里的豆粒抠出来;抠心挖肚(抠心挖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抠索(掏挖,勒索)
(6) 抓牢
卓气力大,两手抠住; 吕布便入,揪倒 伍孚。——《三国演义》
形容词
(1) 〈方〉∶吝啬 。如:这人真抠;抠索(吝啬,寒酸);抠抠搜搜(缩缩。方言。小气,不大方)
(2) 通“眍”。眼睛凹陷 。如;抠搂(眼珠子深陷在眼眶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