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衣趋隅

kōu yī qū yú [kou yi qu yu]
注音 ㄎㄡ 一 ㄑㄨ ㄩˊ

词语释义

提起衣襟 走到角落坐下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礼记注疏》卷二

汉字详情

kōu [kou]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AQY
五行:
仓颉: QSK
四角: 510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区声。本义:抓,提)

(2) 同本义

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聊斋志异·大力将军》

(3) 又如: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表示对人恭敬);抠迎(抠衣迎接);抠裳(抠衣);抠请(抠衣延请)

(4) 挖

抠眼睛,捻鼻子。——《西游记》

(5) 又如:在地上抠个洞;把掉在缝里的豆粒抠出来;抠心挖肚(抠心挖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抠索(掏挖,勒索)

(6) 抓牢

卓气力大,两手抠住; 吕布便入,揪倒 伍孚。——《三国演义》

形容词

(1) 〈方〉∶吝啬 。如:这人真抠;抠索(吝啬,寒酸);抠抠搜搜(缩缩。方言。小气,不大方)

(2) 通“眍”。眼睛凹陷 。如;抠搂(眼珠子深陷在眼眶里)

英文翻译

raise, lift up; tight-fisted

方言集汇

◎ 粤语:kau1

宋本广韵

yī,yì [yi,yi]
部首: 623
笔画: 6
五笔: YE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如:花生衣

(10) 另见

动词

(1) 穿衣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帛(穿丝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盖;包扎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裂裳衣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衣被海内(给全国都带来好处);衣饰(掩饰);衣覆(覆盖)

(5) 依靠。后作“依”

(6) 另见

英文翻译

clothes, clothing; cover, skin

方言集汇

◎ 粤语:ji1 j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1 [宝安腔] ji1 [台湾四县腔] ji1 [陆丰腔] ji1 [海陆丰腔] r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yi4 [客英字典] ji1 [梅县腔] j1 j5
◎ 潮州话:i1 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希微開平聲開口三等ʔĭəiqioi/ioi
qū,cù [qu,cu]
部首: 716
笔画: 12
五笔: FHQV
吉凶:
仓颉: GONSM
四角: 478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

(2) 同本义

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而不趋。——《礼记·王藻》

帷薄之外不趋。——《礼记·曲礼》

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聊斋志异·促织》

步趋动作。——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趋蹑(快速尾随);趋行(急行;赶路);趋走(疾走);趋风(快走如风。比喻快步向前走或表示向对方致敬);趋趋(小步急行的样子);趋拜(急往拜见)

(4) 步,行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趋趄(抬腿做出要走的架势);趋跄(步行快慢有节奏,合乎礼节);趋蹲(趋锵。行动整齐而有节奏)

(6) 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7) 又如:趋庭(称承受父亲教导);趋出(小步疾行退出。示恭敬);趋走(小步疾行,以示庄敬);趋进(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

(8) 奔赴;趋向

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韩非子·外储说下》

夜趋高邮。——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趋真州扬州。

尝趋百里外。——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前趋直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局势趋于稳定;大势所趋;趋前;售价已趋上升;趋跄(奔走侍奉);趋走(供差遣奔走;亦作仆役别名);趋厮(供差遣的童仆);趋世(奔走于世俗之事);趋赴(奔赴)

(10) 追赶,追逐 。如:趋时揽事(赶风头,管闲事);趋名(追求名声);趋求(追求);趋利(追求财利);趋就(追求)

(11) 归附 。如:趋教(恭敬求教;领教);趋事(趋奉);趋时(时髦);趋跄(趋奉献媚);趋枪(趋抢。趋奉献媚)

(12) 通“促”。催促

卫音趋数烦志。——《礼记·乐记》

使者驰传督趋。——《汉书·食货志上》

趋具食。——《汉书·酷吏咸宣传》

令趋销印。——《汉书·高帝纪》

若不趋降。

名词

(1) 志趣

言眇而趋深。——《论衡·定贤》

(2) 又如:趋尚(情趣;好尚)

(3) 节奏

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淮南子》。高诱注:“趋,投节也。”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hasten, hurry; be attracted to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宋本广韵

[yu]
部首: 212
笔画: 11
五笔: BJMY
五行:
仓颉: NLWLB
四角: 7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禺( )声。“阜”是土山,有土则可用于建筑,因而从“阜”的字有的与建筑有关。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

(2) 同本义

隅,陬也。——《说文》

既登览乎隅椒,复临泛乎汪洋。——明· 徐渭《缇芝赋》

(3) 又如:山隅;隅椒(山角与山顶);隅隈(角落和弯曲之处);隅陬(角落)

(4) 角,角落

俟我于城隅。——《诗·邶风·静女》

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考工记·匠人》

抠衣趋隅。——《礼记·曲礼》

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

采桑城南隅。

停于大室之隅。——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折过墙隅。——《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隅头(墙角;拐角);城隅(城的一角);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

(6) 边远的地方

咫只雪山路,归飞西海隅。——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

(7) 又如:隅谷(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隅镇(边远小镇);隅夷(神话中的日出处);隅辟(边境,国境);隅官(边地官员)

(8) 事物的部分或片面

举端自理,滞隅则失。——《后汉书》

(9) 又如:隅见(片面的见解);隅曲(偏狭之见);隅积(部分和总体)

(10) 边;旁

昏将举火,执烛隅坐,错总之法,横子坐所。——《管子》

(11) 又如:隅坐(坐位的侧边);隅目(斜眼而视,怒视)

英文翻译

corner, nook, remote plac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jy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2 [宝安腔] ngi2 [台湾四县腔] ngi2 [梅县腔] ngi2 [客英字典] ngi2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 潮州话:ngo5 [潮阳]ng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虞俱平聲合口三等ŋĭungyo/ng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