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节礼士

zhé jié lǐ shì [zhe jie li shi]
注音 ㄓㄜˊ ㄐ一ㄝˊ ㄌ一ˇ ㄕ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屈己待人,尊重有见识有才能的人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

成语用法

折节礼士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汉字详情

zhē,zhé,shé [zhe,she]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R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HML
四角: 52021

详细解释

shé

动词

(1) 断而犹连 。如:扁担折了;折腿烂手的人(指没有什么本领的人)

(2) 使断成两截(如在变形应力或张应力下)

别太使劲,不然绳子就要折了

(3) 生意亏损 。如:折耗;折本儿;折阅(商品减价销售)

(4) 另见 zhē;zhé

zhē

动词

(1) ∶翻,翻转 。如:折个跟斗(折斤斗)

(2) 倒过来倒过去

只管把果子折在一个碟子里,端着就走。——《红楼梦》

(3) 又如:开水太烫,拿两个杯子折一折就凉了

(4) 另见 shé;zhé

zhé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2) 同本义

折其右肱。——《易·丰》

兑为毁折。——《易·说卦》

无折我树杞。——《诗·郑风·将仲子》

折疡之祝药。——《周礼·疡医》

设折俎。——《仪礼·特牲礼》

无折骨。——《左传·哀公元年》

兔走触株,折领而死。——《韩非子·五蠹》

堕而折期髀。——《淮南子·人间训》

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触柱折辕。——《汉书·李广苏建传》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断针。比喻不值钱的东西);折伐(拗折砍伐);折首(砍首);折脚铛(断脚锅);折齿(折断牙齿)

(4) 引申为曲折;弯

折,曲也。——《广雅》

河九折入于海。——《淮南子·览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折身(曲身);折行(水曲折流行);折简(折札);折水(回旋的流水);折还(曲行。古代礼节,表示行进的一种步法);折盘(回旋貌;盘曲貌);折腰步(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折脖子(低头)

(6) 反转;改变方向

骊山北构而西折。——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折旋(折回来,返回);折身(转身);折易(辟易。改变方向行走)

(8) 屈服;折服

则周必折而入于 韩。——《战国策·西周策》

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 魏,不如早救之。——《战国策》

(9) 又如:折伏(制服,使屈服);折愧(折辱,侮辱);折慢幢(使傲慢者折伏);折意(忍性屈情)

(10) 挫伤,挫折

折其骄气。——宋· 苏轼《教战守》

折北不救。——《汉书》。颜师古注:“折,挫也。”

(11) 又如:折食料(不敢当此厚遇而折了寿数);折草料(不敢承受厚遇,怕折寿)

(12) 折合;抵当

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儒林外史》

(13) 又如:折帕(以银子代替书帕);折过(互相抵消);折兑(折算调换);折充(折合抵充)

(14) 损失;减损

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三国演义》

(15) 又如:折除(减损);折福(折损福分);折损(损伤;损失);折消(消除)

(16) 夭折;死亡 。如:折短(夭折);折摇(死亡)

(17) 判断;裁决 。如:折讼(判决诉讼案件)

(18) 杜绝,闭 。如:折口(闭口);折拗(犹中断)

(19) 折磨 。如:折割(折磨);折堕(折磨);折蹬(折磨;挫折);折挫(折磨);折坠(折磨;毁坏)

(20) 毁坏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孔子·九地》

名词

(1) 账册 。如:存折

(2) 按原数减去其中的成数 。如:打八折

(3) 汉字笔画名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法书要录》

(4) 又如:横、竖、撇、点、折

(5) 戏曲名词。元、明杂剧剧本中的一个段落,每剧大都四折 。其中可单独演出的一折,叫“折子戏”

(6) 姓

动词

(1) 折叠

折叠环复。(往复环绕。)——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折藏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折袖(袖口翻出一块的服装式样,供习武时穿用);折本(古代由长卷折叠成的书本);折扇

(3) 转折;曲折

折遇墙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又三四折。——清· 林觉民《与妻书》

名词

(1) 折子 。如:经折;奏折;折片(清代称奏文为折片);折奏(直达皇帝的奏章)

(2) 另见 shé;zhē

英文翻译

break off, snap; b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d5 zed5 [台湾四县腔] zat7 zat8 [客英字典] zhet7 [海陆丰腔] zhat7 zhat8 [梅县腔] zhat7 cak7 [东莞腔] zet7 zap7 [沙头角腔] ziet7 [宝安腔] zet7 [陆丰腔] cak7
◎ 潮州话:zih8(chîh) zih4(chi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杜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de/deidʰiei
jié,jiē [jie]
部首: 301
笔画: 5
五笔: A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SL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jié

名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词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词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jiē

形容词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英文翻译

knot, node, joint;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潮州话:zak4 旧读:zat4 ,zoih4

宋本广韵

[li]
部首: 431
笔画: 5
五笔: P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FU
四角: 322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示,从豊(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 同本义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 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4) 表示敬意;尊敬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6) 礼拜,顶礼膜拜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7)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8) 礼遇;厚待

礼天下之奇才。——宋· 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 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9)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名词

(1) 礼节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2)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3)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5) 礼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6)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7) 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8)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9) 礼貌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11) 礼文;礼书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12)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13) 通“体”( )。身体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14) 姓

英文翻译

social custom; manners; courtesy

方言集汇

◎ 粤语:lai5
◎ 潮州话:loi2(lói) [揭阳、潮阳]li2(lí)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盧啓齊開上聲開口四等lex/lejliei
shì [shi]
部首: 329
笔画: 3
五笔: FG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
四角: 40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鉏里上聲開口三等dʒʰĭəzrix/d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