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简
词语释义
折简
(1) 写信
(2) 也作“折柬”
词语解释
亦作“ 折柬 ”。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
《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至 项 ,饮药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汉 制:简长二尺,短者半之。盖单执一札谓之简。折简者,折半之简,言其礼轻也。”《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若啗以显职,无不载驰。 随王 止须折简耳。”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下:“近代尚质,朝野之间皆用古折简,駸駸乎有先辈风度。”
指书札或信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孝宗御制赐吴益》:“﹝ 孝宗 ﹞手书御扎一联云:‘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命近璫持此赐 益 。 益 入对,顿首称谢。上笑曰:‘聊復当折简耳。’” 元 萨都剌 《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 清 李渔 《风筝误·题鹞》:“幸有风筝为折柬,寄愁天上何难。”《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讨了一个折柬,一个封筒。”
谓裁纸写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一日郎官折简寄妓,与为私约。”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叙伦》:“无何贵客忆前巵,乃折简主人,语以其故。” 清 黄景仁 《莺啼序·郑诚斋招集白云庵》词:“也繾綣、折简招来,追随许附尘后。”
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
《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畧。”《清史稿·灾异志二》:“五月, 渭南 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羣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折柬”。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
引《三国志·魏志·王凌传》“凌至项,饮药死”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注曰:“汉制:简长二尺,短者半之。盖单执一札谓之简。折简者,折半之简,言其礼轻也。”
《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若啗以显职,无不载驰。 随王止须折简耳。”
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近代尚质,朝野之间皆用古折简,駸駸乎有先辈风度。”
⒉ 指书札或信笺。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孝宗御制赐吴益》:“﹝孝宗﹞手书御扎一联云:‘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命近璫持此赐益。
引益入对,顿首称谢。上笑曰:‘聊復当折简耳。’”
元萨都剌《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
清李渔《风筝误·题鹞》:“幸有风筝为折柬,寄愁天上何难。”
《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讨了一个折柬,一个封筒。”
⒊ 谓裁纸写信。
引宋郭彖《睽车志》卷五:“一日郎官折简寄妓,与为私约。”
明刘元卿《贤奕编·叙伦》:“无何贵客忆前巵,乃折简主人,语以其故。”
清黄景仁《莺啼序·郑诚斋招集白云庵》词:“也繾綣、折简招来,追随许附尘后。”
⒋ 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
引《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畧。”
《清史稿·灾异志二》:“五月, 渭南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羣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
折简的国语词典
裁纸写信。《南史.卷一九.谢裕传》:「孔珪尝令草让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手自折简写之。」也作「折柬」。
折简的网络释义
折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é
动词
(1) 断而犹连 。如:扁担折了;折腿烂手的人(指没有什么本领的人)
(2) 使断成两截(如在变形应力或张应力下)
别太使劲,不然绳子就要折了
(3) 生意亏损 。如:折耗;折本儿;折阅(商品减价销售)
(4) 另见
zhē
动词
(1) ∶翻,翻转 。如:折个跟斗(折斤斗)
(2) 倒过来倒过去
只管把果子折在一个碟子里,端着就走。——《红楼梦》
(3) 又如:开水太烫,拿两个杯子折一折就凉了
(4) 另见
zhé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2) 同本义
折其右肱。——《易·丰》
兑为毁折。——《易·说卦》
无折我树杞。——《诗·郑风·将仲子》
折疡之祝药。——《周礼·疡医》
设折俎。——《仪礼·特牲礼》
无折骨。——《左传·哀公元年》
兔走触株,折领而死。——《韩非子·五蠹》
堕而折期髀。——《淮南子·人间训》
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触柱折辕。——《汉书·李广苏建传》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断针。比喻不值钱的东西);折伐(拗折砍伐);折首(砍首);折脚铛(断脚锅);折齿(折断牙齿)
(4) 引申为曲折;弯
折,曲也。——《广雅》
河九折入于海。——《淮南子·览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折身(曲身);折行(水曲折流行);折简(折札);折水(回旋的流水);折还(曲行。古代礼节,表示行进的一种步法);折盘(回旋貌;盘曲貌);折腰步(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折脖子(低头)
(6) 反转;改变方向
骊山北构而西折。——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折旋(折回来,返回);折身(转身);折易(辟易。改变方向行走)
(8) 屈服;折服
则周必折而入于 韩。——《战国策·西周策》
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 魏,不如早救之。——《战国策》
(9) 又如:折伏(制服,使屈服);折愧(折辱,侮辱);折慢幢(使傲慢者折伏);折意(忍性屈情)
(10) 挫伤,挫折
折其骄气。——宋· 苏轼《教战守》
折北不救。——《汉书》。颜师古注:“折,挫也。”
(11) 又如:折食料(不敢当此厚遇而折了寿数);折草料(不敢承受厚遇,怕折寿)
(12) 折合;抵当
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儒林外史》
(13) 又如:折帕(以银子代替书帕);折过(互相抵消);折兑(折算调换);折充(折合抵充)
(14) 损失;减损
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三国演义》
(15) 又如:折除(减损);折福(折损福分);折损(损伤;损失);折消(消除)
(16) 夭折;死亡 。如:折短(夭折);折摇(死亡)
(17) 判断;裁决 。如:折讼(判决诉讼案件)
(18) 杜绝,闭 。如:折口(闭口);折拗(犹中断)
(19) 折磨 。如:折割(折磨);折堕(折磨);折蹬(折磨;挫折);折挫(折磨);折坠(折磨;毁坏)
(20) 毁坏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孔子·九地》
名词
(1) 账册 。如:存折
(2) 按原数减去其中的成数 。如:打八折
(3) 汉字笔画名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法书要录》
(4) 又如:横、竖、撇、点、折
(5) 戏曲名词。元、明杂剧剧本中的一个段落,每剧大都四折 。其中可单独演出的一折,叫“折子戏”
(6) 姓
动词
(1) 折叠
折叠环复。(往复环绕。)——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折藏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折袖(袖口翻出一块的服装式样,供习武时穿用);折本(古代由长卷折叠成的书本);折扇
(3) 转折;曲折
折遇墙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又三四折。——清· 林觉民《与妻书》
名词
(1) 折子 。如:经折;奏折;折片(清代称奏文为折片);折奏(直达皇帝的奏章)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d5 zed5 [台湾四县腔] zat7 zat8 [客英字典] zhet7 [海陆丰腔] zhat7 zhat8 [梅县腔] zhat7 cak7 [东莞腔] zet7 zap7 [沙头角腔] ziet7 [宝安腔] zet7 [陆丰腔] cak7
◎ 潮州话:zih8(chîh) zih4(chi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嗁 | 杜奚 | 定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de/dei | dʰi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间声。本义:竹简。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
(2) 同本义。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册)
畏此简书。——《诗·小雅·出车》
执简记。——《礼记·王制》。注:“策书也。”
小简而长。——《考工记·弓人》
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又如:简素(竹简与缣素。古代用来记载文字的竹帛);简书(古代的公文书于竹简,称为简书);简札(古代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简帛(简牍与帛。古代书写用品)
(4) 书籍;信札
呻吟槁简,诵死人之语。——《盐铁论·大论》
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
(5) 又如:简末(文牍书简末幅);简策(指书籍);简囊(装书籍的袋子);简书(泛指文书,信札)
(6) 古兵器。鞭类
其人年少,虎体人形,腕悬铁简,身挂绿袍。——《薛仁贵征辽事略》
(7) 又如:简格(盛放弩矢的用具及放刀剑的架子)
(8) 两根长约六十五厘米的竹片组成的打击乐器,名云扬板,以左手夹击发声来显示节拍 。如:简子(简板。说唱曲艺时用以伴奏)
(9) 水名 。古黄河下游的支流之一,故道约在今山东省阳信县、栗陵县境
形容词
(1) 简省;简易;简单
繁文简节之音作。——《礼记·乐记》。注:“少易也。”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郦元之简。—— 宋· 苏轼《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
(2) 又如:简绝(简练,爽快);简至(治事简易,思想通达);简编凛烈(历史是无情的);简选(简择选拔);简阔(简略宽疏)
(3) 稀少 。如:简少(稀少;缺少);简出(少出);简缺(疏略缺失);简讼(减少刑狱讼事);简细(细小琐碎)
(4) 大
吾党之小子狂简。——《论语》
周之简圭。——《淮南子·说山》
(5) 又如:简圭(大的玉圭);简珠(大珠)
动词
(1) 通“柬”。选择
简能而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盖简桃核。——清·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简放(选出遣散);简界(精选之后);简选(简择选拔);;简卜(择日卜问);简才(选择贤才);简用(选用);简拔(选拔,选用提拔)
(3) 怠慢;倨傲 。如:简侮(轻侮);简薄(鄙薄轻视);简倨(犹高傲);简恣(简慢放肆);简亵(怠慢,失敬不恭);简弛(惰慢弛废);简怠(怠慢)
(4) 简化,使得简单或较简单 。如:简出(精简放出);简缘(减除繁冗的外务。即寡欲)
(5) 检阅 。如:简稽(检阅稽核);筒孚(稽核属实,真确可信);简阅(检阅);简徒(检阅部众)
(6) 检查;检验
细细简认,件件都是王庆的。——《水浒传》
(7) 又如:简尸(验尸);简较(查阅;核对);简验(检查验看);简孚(稽核属实,真确可信)
(8) 捐弃;剔除 。如:简去(剔除);简汰(裁减;淘汰);简除(减免废除);简弃(捡除;抛弃)
(9) 分别;辨别 。如:简认(辨认);简别(甄别);简序(甄别次序);简第(甄别等第);简会(区别理解)
(10) 通“谏”。谏诤,直言规劝
犹之未远,是用大简。——《左传·成公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