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迷不返

zhí mí bù fǎn [zhi mi bu fan]
繁体 執迷不返
注音 ㄓˊ ㄇ一ˊ ㄅㄨˋ ㄈㄢ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1.亦作"执迷不反"。 2.犹执迷不悟。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秦并六国平话》卷上:“若负固不悛,执迷不返,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

成语用法

执迷不返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执迷不反”。犹执迷不悟。

《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若负固不悛,执迷不返,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
明李贽《答耿司寇书》:“每思公之所以执迷不返者,其病在多欲。”
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吴环洲书》:“彼若请封乞贡,宜令顺义为之代请,如其执迷不反,则宜姑置之度外,不必苦要之。”

执迷不返的网络释义

执迷不返

  • 执迷不返,成语,亦作“执迷不反”。作谓语、定语、宾语,犹执迷不悟。出自《秦并六国平话》卷上:“若负固不悛,执迷不返,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
  • 执迷不返的翻译

    俄语: не осознавáть свои ошибки

    汉字详情

    zhí [zhi]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VY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KNI
    四角: 550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2) 同本义

    执,捕罪人也。——《说文》

    而妻妾执。——《礼记·檀弓》。注:“拘也。”

    使执连尹。——《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

    遂袭虞,灭之,执 虞公。——《左传·僖公五年》

    被执至南门。——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执命(讨命;索命);执讯(捉命并加以审问);执囚(拘捕囚禁);执问(拘留讯问);执狱(治狱;审判案件)

    (4) 拿;持

    执之用黄牛之革。——《易·遯》

    执君之乘车。——《礼记·少仪》。注:“执辔也。”

    执竞武王。——《诗·周颂·执竞》。笺:“执,持也。”

    执束帛。——《礼记·曾子问》

    献琛执贽。——《文选·张衡·东京赋》

    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

    执叶伺蝉。——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居左者手执蒲葵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

    东坡右手执卷端。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执圭端拱(双手拿圭拱捧于胸前);执鞭弭(为人驾驭车马,充当保镖);执锐(手持兵器);执桴(拿起鼓槌);执拂(手执拂尘);执玉(手捧玉器);执杖(手持丧棒);执圭(以手持圭)

    (7) 操持;执行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汉书·叔孙通传》

    (8) 又如:执作(操作;劳作);执役(服役人员;工作人员);执料(操持,照料);执威(施行刑罚);执务(操持,担任);执职(从事某专职;服役)

    (9) 主持;掌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执狱牢者无病。——《淮南子·说山训》

    (10) 又如:执专阃外(执掌镇守国家边关的权力);执正(主持公道);执炊(掌管炊事,做饭);执把(把持;掌管;拿着);执事人(主管具体事务的人)

    (11) 掌握;控制

    公子执辔愈恭。(执辔:握着驭马的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

    (12) 又如:执服(慑服,因畏惧而服从);执持(握持,控制,掌握);执权(掌握权柄)

    (13) 固执;坚持

    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荀子·儒效》

    (14) 又如:执迷不化(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执泥一见(固执一义,不知通权变达);执告(执意求告);执违(执意违抗);各执己见;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掌握根本之道)

    (15) 取得

    是皆不足以执信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16) 判断

    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也。——《礼记·乐记》

    (17) 又如:执狱(审判案子)

    (18) 堵塞

    子玉使 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9) 结下,结成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国语·越语上》

    (20) 又如:执怨(结怨,抱急);执仇(结仇)

    (21) 对待

    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荀子》

    名词

    (1) 至交,好友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杜甫《赠卫八处士》

    (2) 凭单 。如:执凭文帖(有官府印信的公文);执结(具结证明);执证(凭证);回执;收执

    (3) 姓

    介词

    相当于“用”、“凭”

    执古可以御今,证今可以知古。——《云笈七签》

    英文翻译

    hold in hand; keep; carry out

    方言集汇

    ◎ 粤语:zap1

    宋本广韵

    [m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OP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FD
    四角: 3930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2) 同本义

    迷,惑也。——《说文》

    烈风雷雨弗迷。——《书·舜典》

    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韩非子·解老》

    及行迷之未远。——《离骚》

    迷不知宠之门。——《楚辞·惜诵》

    迷其所在。——《聊斋志异·促织》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楚辞·九章·涉江》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若迷。——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迷其途。

    道中迷雾。——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迷离徜彷(模糊不明);迷罔;迷岸(佛家语。指迷惑而不悟的生死流转世界)

    (4) 迷惑,使…辨不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迷魂(迷惑人的事理,使人身不由己);迷网(指迷惑人的事物像网罗一样,使人陷落而无以自拔);迷夺时明(迷惑、剥夺当今明哲之士的舆论);迷眩缠陷(以声色迷惑,为罗网陷阱);迷途

    (6) 迷恋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昏迷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列子·汤问》

    名词

    狂热爱好者,通常是作为观众而非直接参加者 。如:棒球迷;芭蕾舞迷;垒球迷;惊险小说迷;数学迷

    英文翻译

    bewitch, charm, infatuate

    方言集汇

    ◎ 粤语:ma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i2 [陆丰腔] mi3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梅县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宝安腔] m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兮齊開平聲開口四等mieime/mei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fǎn [fan]
    部首: 306
    笔画: 7
    五笔: RCPI
    五行:
    仓颉: YHE
    四角: 32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反声。字本作“反”。本义:回归,返回)

    (2) 同本义

    返,还也。——《说文》

    返,归也。——《广雅》

    祖伊返。——《书·西伯勘黎》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返字本作“反”

    福禄来反。——《诗·周颂·执竞》

    而反其侵地。——《国语·齐语》

    (3) 又如:返命(办完事情后,回来复命);返书(回信);返棹(船只返回)

    (4) 归还

    其子长而返其璧。——《吕氏春秋·观表》

    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搜神记》

    (5) 又如:返璧(送还别人馈赠的礼品);返金(退钱,还钱)

    (6) 更换

    返瑟而弦。——《吕氏春秋·慎人》

    (7) 又如:返瑟而弦(换瑟而弹奏);返嘴(反口,改口);返易(倒换,掉换)

    (8) 通“反”。违反 。如:返倒(违逆,抗拒)

    英文翻译

    return, revert to, restor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faan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an3 [宝安腔]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3 [客英字典] fan3 [梅县腔] fan3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fan3
    ◎ 潮州话:何冤2(反),huang2 (húang)[潮州]huêng2 (hú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遠元合上聲合口三等pyanx/pvaanpĭwɐn

    执迷不返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