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

gāng dǐng [ gang ding]
注音 ㄍㄤ ㄉ一ㄥˇ

词语释义

举鼎。

比喻攘夺国家政权。

《史记•项羽本纪》:“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项羽

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词语解释

  1. 举鼎。

    《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 注:“扛、揭,皆举也。” 清 薛雪 《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2. 比喻攘夺国家政权。

    《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 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 《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引证解释

⒈ 举鼎。

《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
《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注:“扛、揭,皆举也。”
清薛雪《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⒉ 比喻攘夺国家政权。

《晋书·明帝纪论》:“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⒊ 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张煌言《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⒋ 后因以“扛鼎”指代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餘,力能扛鼎。”
金史肃《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扛鼎的国语词典

举鼎。形容力气很大。

扛鼎的网络释义

扛鼎

  • 扛鼎,中国古代的举重活动。简单说就是用手举鼎,颇类似于现在的举重活动。作为一个古老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并未将之作为条目收录其中,然而时下这个“扛鼎”却分外“抢眼”,频频出现于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当中。
  • 扛鼎造句

    若不是大恩人拔山扛鼎,我命休矣!
    项羽虽名为霸王,力能拔山扛鼎,见到这种神鬼阵势也不由得心里打鼓。
    在郑州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征途中,在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过程中,郑州控股公司必须迎难而上,克难攻坚,扛鼎起产业发展“蓄水池”和“输血管”重要作用。
    观之,皴法繁复、笔力扛鼎,山峦叠翠。
    因为他,力能扛鼎的楚霸王竟然泪流满面。
    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一部集灵异、穿越、推理、网络、都市言情、宫廷杀戮之大成的扛鼎之作;一部作者构思四年、数易其稿,为角色寐食难安、为情节沤心沥血的小说。
    轻重疾徐之间,笔力浑厚,堪能扛鼎。
    笔力扛鼎,非仇英辈所得梦见也。
    这样的一个监牢,就算是以前的能偷梁换柱的纣王还是往后能拔山扛鼎的项羽,也休想赤手空拳逃出来。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少时便天资雄厚,力能扛鼎,正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
    然而迎来新时代之际,双双已年迈力衰,未能再写出扛鼎之作。
    这个方案被称作江城文化产业新跃进的扛鼎之作。
    格尔茨的扛鼎之作,也是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的奠基之作。
    的世侄宇文枫,经伽古临走时介绍,宇文枫不仅身手了得,力能扛鼎,而且诡计多端,深的宇文天?的器重。
    凡人中也有不少英勇的猛人动辄挥动千斤巨锤,力能扛鼎。
    无非是些扛鼎走索,吞刀吐火之流,往来人等东一簇,西一堆,都立在地下看,不时哄然叫好。
    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项羽。

    汉字详情

    káng,gāng [kang,gang]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AG
    五行:
    仓颉: QM
    四角: 51012

    详细解释

    gāng

    动词

    (1) 用两手举重物

    扛,横关对举也。——《说文》。字亦作掆.

    两人对举为扛。——《后汉书·费长房传》注

    翘关扛鼎。——左思《吴都赋》

    扛,举也。——《广雅》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扛鼎(举鼎);扛舁(举抬)

    (3) 两人或两人以上共抬一物 。如:四个兵把他扛到驴背上;扛帮(聚合众人结成帮派);扛哄(合伙哄骗)

    (4) 磕;碰 。如:吃倒好吃,只怕有些扛牙;扛了扛团长的肩膀

    (5) 阻拦 。如:八戒扛住行者说…

    (6) 横架

    这时城门已经上了大铁锁,扛了大木闩。——李连璧《古城怒火》

    (7) 顶撞;抬杠

    呆子慌了,往山坡下筑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扛住钯齿。——《西游记》

    (8) 另见 káng

    káng

    动词

    (1) (形声。从手,工声。( gāng)本义:两手对举以托重物)

    (2) 用肩部携带

    役使扛炮。——《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码头装卸工人的肩上扛着大包;扛荷(肩抬);扛抬(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扛枪;扛锄头

    (4) 用言语顶撞

    你讨得头钱,分与那个一分儿使也怎的?交我扛了两句,走出来。——《金瓶梅》

    (5) 做长工 。如:扛整活(做长工,干成人的活)

    (6) 另见 gāng

    英文翻译

    carry on shoulders; lift

    方言集汇

    ◎ 粤语:gong1 kong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ong1 [宝安腔] gong1 [客英字典] gong1 [台湾四县腔] gong1 [梅县腔] gong1 [沙头角腔] gong1 [海陆丰腔] gong1 [东莞腔] gong1 [陆丰腔] g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四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雙平聲開口二等kɔŋkrung/keong
    dǐng [ding]
    部首: 1201
    笔画: 12
    五笔: HND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VML
    四角: 22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英文翻译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方言集汇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一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挺青開上聲開口四等tengx/tenktieŋ

    扛鼎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