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脚勒手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卷起裤脚和衣袖。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十:“一位年纪有三十来往,左眼皮上有个牵子的堂客,扎脚勒手,从后门进来。”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十:“她要穿粗布衣裳,扎脚勒手地奔波,到园里泼菜,到山上搂柴。”
引证解释
⒈ 卷起裤脚和衣袖。
引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一位年纪有三十来往,左眼皮上有个牵子的堂客,扎脚勒手,从后门进来。”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她要穿粗布衣裳,扎脚勒手地奔波,到园里泼菜,到山上搂柴。”
扎脚勒手的网络释义
扎脚勒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zā
动词
(1) 捆绑;缠束;拴;系
抄扎家私,分俵众军。——《水浒传》
(2) 又如:扎抹(缠绑;收拾);扎爪(拴绑;缠绑);扎一根红头绳;扎花环;扎包(捆在腰间的长布);扎缚(捆扎;包扎);扎脚(缠足);扎把(成捆的草把)
(3) 编 。如:扎小辫儿
(4) 挽上,卷起来 。如:扎高裤脚;扎起袖子;扎脚勒手(卷起裤脚和衣袖)
(5) 趁人之危,勒索财物 。如:扎火囤(用女色设骗局诈取财物);扎诈(讹诈)
(6) 捉 。如:扎盲盲(捉迷藏);扎朦(捉迷藏)
(7) 准备
传令教番兵扎掂已了,来日出 密云县,与 宋江交锋。——《水浒传》
(8) 又如:扎裹(修饰;打扮);扎括(修饰;打扮);扎扮(打扮);扎掂(整装出发)
量词
(1) 用于某些捆缠的东西 。如:一扎线;一扎麦子
(2) 另见
zhā
动词
(1) 刺;戳
不问个是和非,觑僧人便扎。——董解元《西厢记》
(2) 又如:扎艺(绣花);扎心(刺心。谓可恨,痛心);扎针;扎害(损害;坑害)
(3) 驻扎
扎下一个山寨。——《水浒传》
(4) 又如:扎火囤(预先设置圈套,诱人上当,以诈取钱财);扎寨;扎寨夫人(压寨夫人)
(5) 装扮
看那同僚扎甚嘴脸来见我?——《醒世恒言》
(6) 又如:扎扮(装扮);扎作(打扮);扎括(方言。装扮);扎裹(打扮,装扮)
(7) 钻进去;向下用力 。如:扎落(迅速扑下);扑通一声,他扎进水里去了;扎猛子
(8) 张开,揸开
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红楼梦》
(9) 又如:扎手舞脚(兴奋喜悦得将手脚随意置放);扎煞(张开;伸张);扎撒(张开)
(10) 停止;堵塞 。如:扎住(停住;控制住);扎塞(堵塞)
(11) 另见
zhá
动词
(1) 同“札”。拔
贾珍一面扶拐,扎挣着腰蹲身跪下请安道乏。——《红楼梦》
(2) 又如:扎蹭(从困顿中解脱出来)
(3) 同“札”。书写
有贾人至罗浮山,遇二道士弈。…其一笑曰:“幸托书达吾家。”许诺。即扎书付之。—— 宋· 米芾《鲁公仙迹记》
(4) 又如:扎付(官府的下行公文);扎费(给送委任信札差人的赏钱)
(5) 用同“炸”
将孙行者下油锅扎他一炸与我人参树报仇!——《西游记》
(6)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d5 [海陆丰腔] zap7 zhap7 [客英字典] zap7 soi1 [台湾四县腔] zap7 [梅县腔] zap7 [宝安腔] zat7
◎ 潮州话:zab4(tsap)[澄海]zag4 ,zag4(tsa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札 | 側八 | 莊 | 鎋開 | 入聲 | 黠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cret/traet | ʧæt |
详细解释
jiǎo
名词
(1) (形声。从肉,却声。本义:胫,小腿)
(2) 同本义
脚,胫也。——《说文》
捶笞膑脚。——《荀子·正论》
(3) 又如:脚膀(指小腿);脚胫(小腿);腿杆(方言。腿)
(4) 足的别称
雄兔脚扑朔。——《乐府诗集·木兰诗》
脚著谢公屐。——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又如:脚炉(烘脚的小铜炉);脚踏(炕前供垫脚用的矮凳);脚踪(足迹);脚驴(供人雇用骑行的驴子)
(6) 某物的底座(作为它的支承部件)
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又如:根脚;杯脚;山脚;墙脚;脚灯;脚底下人
(8) 残渣,即最后留下的渣滓 。如:茶脚;酒脚
(9) 脚步 。如:脚头(脚步,行动)
(10) 担任传递或运输的人 。如:脚家(脚夫);脚子(旧时对搬运工人的蔑称);脚户(脚夫);脚步钱(跑腿钱);脚费(脚钱);脚乘(运载工具,如舟车骡马等;指搬运费)
(11) 帮手
我又不能自去,少不得要他作脚。——《红楼梦》
(12) 末端 。如:脚舰(系在战船尾部备用的小船);太阳光线的末端叫日脚
jué
名词
(1)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崛,山短高也。——《说文》
崛,特立也。——《埤苍》
神明崛其特起。——张衡《西京赋》
洪台崛其独出兮。——《文选·扬雄·甘泉赋》
(2) 又如:脚儿(也作“角儿”、“脚色”);脚色(出身履历;演员;人物)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ok7 [客英字典] giok7 [台湾四县腔] giok7 ka2 [梅县腔] giok7 [海陆丰腔] giok7 ka2 [宝安腔] giok7 [陆丰腔] giok7 [东莞腔] gio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腳 | 居勺 | 見 | 藥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kiak | kĭak |
详细解释
lè
名词
(1) (形声。从革,力声。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
(2) 同本义
勒,马头络衔也。——《说文》
勒面绩总。——《周礼·巾车》
案勒一具。——《汉书·匈奴传》。注:“马辔也。”
弓矢鞍勒。——《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缨辔贝勒。——《仪礼·既夕礼》
(3) 又如:马勒;勒面(古代马面饰)
(4) 对数能量损失,中子能量损失的一种量度,等于中子初始能量与在慢化过程中任一点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对数值
(5) 勒克司的简称(照度单位)
(6) 姓。
动词
(1) 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楚辞·九章·思美人》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2) 又如:勒马;勒帛(系帛作腰带);勒限(给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带嚼口的笼头);勒子(妇女用的,由形如两片叶子连接起来的帽圈)
(3) 雕刻 。如: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于石);勒铭(勒碑,勒石。镌刻铭文);勒巧(把记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4) 统率
勒兵,下令军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陈兵。检阅军队);勒卒(部署、操练士卒);亲勒六军
(6) 强迫;强制 。如:勒取(强行索取);勒迫(强迫);勒停(强制停止;勒令停职)
(7) 割,划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水浒传》
(8) 勒索 。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克扣)
(9) 挑动,挑逗 。如:勒战(挑战)
(10) 另见
lēi
动词
(1)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多单用)
擅直勒死平民。——关汉卿《窦娥冤》
(2)又如:勒紧裤带
(3)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ek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et8 [客英字典] let8 lit8 [宝安腔] let8 [客语拼音字汇] led5 liad6 lid6 [台湾四县腔] l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勒 | 盧則 | 來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登 | 曾 | lok | lə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首 | 書九 | 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ɕĭəu | sjux/sj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