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异处

shǒu zú yì chǔ [shou zu yi chu]
繁体 手足異處
注音 ㄕㄡˇ ㄗㄨˊ 一ˋ ㄔㄨ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谓被杀。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成语用法

手足异处作谓语、定语;指被杀。

引证解释

⒈ 谓被杀。

《史记·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汉袁康《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孤虽要领不属,手足异处,四支布陈,为乡邑笑,孤之意出焉。”

手足异处的国语词典

手和脚不在一起。指被杀害。

手足异处的网络释义

手足异处

  • 手足异处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ǒu zú yì chù。意思是异处:不在一起。手和脚不在一处。指被杀。
  • 汉字详情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
    [zu]
    部首: 717
    笔画: 7
    五笔: KHU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RYO
    四角: 6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形容词

    (1) 充实;完备;足够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动词

    (1) 使满足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副词

    (1)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英文翻译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3 z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uk7 [宝安腔] zuk7 ziuk7 [台湾四县腔] ziuk7 [客英字典] ziuk7 [海陆丰腔] ziuk7 [陆丰腔] zuk7 [东莞腔] zuk7 [梅县腔] ziuk7 [客语拼音字汇] jiu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句去聲合口三等tsĭucyoh/ziuh
    [yi]
    部首: 313
    笔画: 6
    五笔: NA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UT
    四角: 7744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 gǒng)从畀( )。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2) 同本义

    异,怪也。——《玉篇》

    异,奇也。——《广韵》

    何以异哉。——《列子·杨朱》

    异乎交益之士。——左思《魏都赋》

    妇人异甚。——《战国策·赵策》

    产异蛇。——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觉无异能。——唐· 柳宗元《三戒》

    父异焉。——宋· 王安石《伤仲永》

    (3) 又如:异疾(奇怪的病症);异形(怪异或奇特的形状)

    (4) 不同

    礼者为异。——《礼记·乐记》。注:“谓别贵贱也。”

    事为异别。——《礼记·王制》

    执心各异。——汉· 刘向《列女传》

    得无异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异俗(风俗异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异姓陌路(既不同姓也不认识);异手(指不同之人);异世(不同时代);异目(另眼)

    代词

    (1) 其他,别的

    贾不敢为异事。——《吕氏春秋·上农》

    无它异也。(意思是,没有别的意外的事)。——《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异域茅草(蛮荒之地的乡野村夫);异土(他乡;别处)

    动词

    (1) 护翼

    古天异临子。——《盂鼎》

    (2) 区别;分开

    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新语》

    (3) 又如:异分(区别);异居(分居)

    (4) 觉得奇怪;诧异

    渔人甚异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5) 特别优待;特别重视 。如:异擢(破格提拔);异待(特别礼遇);异恩(特殊恩遇);异遇(特别优待);异谋(特别的计谋)

    (6) 通“翼”。恭敬

    极明与与,有畏劝汝,何异非汝,何畏非世。——《逸周书》

    (7) 通“翼”。辅助

    令行禁止王始也…出三日无适异;出四日无适与。——《逸周书》

    名词

    (1) 指以往,以前 。如:异时(往时;从前);异代(前代;前世)

    (2) 指以后,将来 。如:异日(来日;以后);异时(以后;他时);异世(后代;后世);异代(后代;后世)

    (3) 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公羊传》

    (4) 指特殊本领、才能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举天下所贡蝴蝶…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英文翻译

    different, unusual, strange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2 ri5 [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5 [台湾四县腔] ji2 ji5
    ◎ 潮州话: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與之平聲開口三等ji/jiobʰi
    chǔ,chù [chu]
    部首: 343
    笔画: 5
    五笔: TH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EO
    四角: 23400

    详细解释

    chǔ

    形容词

    (1) 定,常

    喜怒无处。——《吕氏春秋·诬徒》。注:“处,常也。”

    犹思故处。——《吕氏春秋·音初》

    (2) 另见 chù

    chù

    名词

    (1)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处,所也。——《广韵》

    五刑三次,是无隐也。——《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

    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五帝纪》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住处;别处;停车处

    (3) 部分;方面 。如:好处;益处

    (4) 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里的一级单位、一个部门 。如:业务处;办事处;政策处

    (5) 另见 chǔ

    英文翻译

    place, locale; depart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cyu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