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shǒu jì [ shou ji]
繁体 手記
注音 ㄕㄡˇ ㄐ一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手记 shǒujì

(1) 亲手记录

take note with one's own hand

(2) 亲手写的记录

他晚年的手记
handwritten note

词语解释

  1. 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后汉书·公孙述传》:“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詔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 咸通 末,予復代 垣 ,而与 远 少相狎,故 洛中 祕事,亦知之。而 垣 復为手记,故得以传焉。”《元史·儒学传二·宇文公谅》:“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他晚年的手记说:‘富是使个人加强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满足。’”

  2. 指环、戒指的别称。语本《诗·邶风·静女》“貽我彤管” 毛 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羣妾以礼御於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下》:“古者后妃羣妾,进御於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又云手记。”

引证解释

⒈ 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

《后汉书·公孙述传》:“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詔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咸通末,予復代垣,而与远少相狎,故洛中祕事,亦知之。而垣復为手记,故得以传焉。”
《元史·儒学传二·宇文公谅》:“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
鲁迅《集外集·<穷人>小引》:“他晚年的手记说:‘富是使个人加强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满足。’”

⒉ 指环、戒指的别称。

语本《诗·邶风·静女》“貽我彤管” 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羣妾以礼御於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明刘元卿《贤奕编·闲钞下》:“古者后妃羣妾,进御於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又云手记。”

手记的国语词典

戒指。

手记的网络释义

手记 (韩国歌手Rain首支中文歌曲)

  • 《手记》是韩国歌手Rain演唱的首支中文单曲,由林夕作词,朴震荣作曲。2006年6月9日,这首歌曲正式在无线平台首发。
  • 手记 (汉语词语)

  • 手记,指亲手记录;环、戒指的别称。见《后汉书·公孙述传》:“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诏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
  • 手记造句

    凡此种种,既吓了自己,又苦了他人,何苦来哉呢?记者手记。
    故事的大部分都是从弗莱德维奇的角度叙述的,她是一个年轻的女性,与欧文相爱,但却同情格莱斯夫人失去了自己长久以来耐心手记的古董。
    妈妈的手不像阔太太的手那样白净、柔嫩而富有光泽。她的手是黝黑、粗糙、干枯的,手背上是深深的裂纹,手心上是硬硬老茧。这双手记录着妈妈为家庭的付出,对儿女无私的爱。
    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中马记者丝路之旅”记者手记文化瑰宝莫高窟。
    坐在田坎上,小金彪低声说,特别是走过峭洞时,他总要停留一下,东看西看一阵,生怕“胡姨”又从草丛里出来,拦路打人……记者手记。
    一本胡八一手记,一张文物商人提供的迷图,全新的探险摸金,鬼吹灯后传,看后辈少年如何再写人点烛,鬼吹灯的传奇。
    淘宝最新卖爆款面膜试用手记。
    我用手记忆了你的样子,用唇记忆了你的味道,用耳记忆了你的声音,用眼睛记住了你的点点滴滴,用心记忆了你的一切,宝贝!我爱你,晚安!
    当“八分斋”将调查手记陆续在网上公布后,得到一些网友的追捧,并在天涯网年度人物评选时,被称为“独立调查第一人”。
    帮房东快速租房还保密!火炬租房使用手记。
    尽管玄青手记上曾提及力量可以附着于力量之上,可当世真正领悟并成功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超凡脱俗小清新云罐使用手记。
    学会坚强,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左手记忆,右手年华,遇见该遇见的,拥有能够拥有的,珍惜应该珍惜的。
    过去几年,区凯琳的作品正如图画手记,一向喜爱记录个人生活经验所交织的思绪,画面呈现的意象仿似不能拆解的私人密码。
    我用手记忆了你的样子,用耳记忆了你的声音,用唇记忆了你的味道,用眼睛记住了你的点点滴滴,用心记忆了你的一切,宝贝!我爱你,晚安!
    所以,小时候上学时,每个孩子冬天都会戴上一副露指手套,即使腿脚冰凉,也能勉强动手记笔记。
    我用手记忆了你的样子,用耳记忆了你的声音,用唇记忆了你的味道,用眼睛记住了你的点点滴滴,用心记忆了你的一切,我爱你,宝贝!
    现在的你是放假回家还是旅途在外?还不速使用微信,开启你的对讲机聊天、晒照片之旅!也变对讲机,腾讯微信使用手记。

    汉字详情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
    [j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SU
    四角: 37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record; keep in mind, reme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潮州话:g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