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

shǒu lú [ shou lu]
繁体 手爐
注音 ㄕㄡˇ ㄌㄨˊ

词语释义

手炉 shǒulú

(1) 冷天烘手取暖用的小火炉。随身携带方便

handwarmet

词语解释

  1. 亦作“ 手鑪 ”。

    1.仪仗队、侍者或僧人作法事时所执的香炉。 俞樾 《茶香室三钞·神佛中画帝后像》引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景祐 中,有画僧於市中见旧功德一幅,乃 慈氏菩萨 像,左边一人执手炉……遂以半千售之,持献入内, 阎都知 一见惊曰:‘执香炉者,实 章圣 御像也。’”

  2. 手执香炉。

    元 张昱 《辇下曲》之十二:“国老手鑪先引导,白头联骑出都城。”

  3. 冬天暖手用的小铜火炉。

    伊世珍 《嫏嬛记》引《采兰杂志》:“ 冯小怜 有手炉曰辟邪,足炉曰鳧藻。皆以饰得名。”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一岁严寒,有门槛里装束颇华,提白铜手炉过市。” 吴组缃 《山洪》五:“提着个手炉藏在背后,把棉袄的后摆托的高高挺起。”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手鑪”。 仪仗队、侍者或僧人作法事时所执的香炉。

俞樾《茶香室三钞·神佛中画帝后像》引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景祐中,有画僧於市中见旧功德一幅,乃慈氏菩萨像,左边一人执手炉……遂以半千售之,持献入内, 阎都知一见惊曰:‘执香炉者,实章圣御像也。’”

⒉ 手执香炉。

元张昱《辇下曲》之十二:“国老手鑪先引导,白头联骑出都城。”

⒊ 冬天暖手用的小铜火炉。

伊世珍《嫏嬛记》引《采兰杂志》:“冯小怜有手炉曰辟邪,足炉曰鳧藻。皆以饰得名。”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一岁严寒,有门槛里装束颇华,提白铜手炉过市。”
吴组缃《山洪》五:“提着个手炉藏在背后,把棉袄的后摆托的高高挺起。”

手炉的国语词典

中置火炭,可藏于袖中取暖的小炉。

手炉的网络释义

手炉

  • 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
  • 手炉造句

    除了大的熏笼,还有一种小的炭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
    李二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方法:改造电热暖手炉,用不同动作温度的温控器多次测试。
    李纨忙拿了红底掐金花毡垫围搭在贾母腿上,凤姐递上手炉。
    切勿使用其它燃料,如其它型号汽油以免损坏手炉。
    南方地区,小雪节气开始要准备御寒衣物、手炉、汤婆子之类。
    从桌椅板凳到橱柜床榻,从纯锡的酒壶烛台到红铜暖锅手炉,品种繁多。
    这时两个小太监抬过一顶肩舆,彩菱又递过一个暖手炉小爷要看雪坐在肩舆上看最好,视线无碍,又不会让雪打湿了衣服,要看哪处让他们抬着去便好。
    当然还有衣裳鞋袜、铺盖被褥、手炉脚炉等物。
    无水乙醇(酒精),化工商店和医疗商店购买;切忌使用含水酒精,水会残留在手炉中,导致以后无法燃烧;

    汉字详情

    shǒu [shou]
    部首: 432
    笔画: 4
    五笔: RTGH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
    四角: 205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九上聲開口三等ɕĭəusjux/sjov
    [lu]
    部首: 414
    笔画: 8
    五笔: OYNT
    五行:
    吉凶:
    仓颉: FHS
    四角: 938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盧声。本义: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2) 火炉

    鑪,金鑪也。——《说文》

    炉,火所居也。——《声类》

    邾庄公废于鑪炭。——《左传》

    鑪橐埵坊。——《淮南子·齐俗》

    奉炽炉,炭火尽赤红。——《韩非子》

    左手抚炉。——清· 张潮《核舟记》

    (3) 又

    炉上有壶。

    (4) 又

    为炉,为壶。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炉鸭(放在火炉上烧烤出来的鸭子);炉饼(烧饼);炉的(蒸的);炉铫(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炉火(炉中之火);炉灰(燃料在炉内燃烧后所剩的粉状物);炉匠(铁匠)

    (6) 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土台子

    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史记》

    (7) 香炉、熏炉 。如:炉香(熏炉里的香气);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及放香铲的瓶子三件凑成一套的烧香工具);炉柱(炉中香)

    量词

    熔炼的炉次,每次的熔炼量 。如:一炉钢

    英文翻译

    fireplace, stove, oven, furnace

    方言集汇

    ◎ 粤语:lo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