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副词
(1) 亲自,亲手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动词
(1) 拿着,执持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量词
用于技能;本领 。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形容词
(1) 亲手所写的 。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如:手册;手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首 | 書九 | 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ɕĭəu | sjux/sjo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束额巾 。如:帕头(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帕额(裹头巾);帕首(同“帕头”)
(2) 佩巾。通“帊” 。如:帕腹(兜肚)
(3) 帷帐
绿树垂垂护宝栏,床头翠帕幂双环。——陈旅《题春宫倦绣图诗》
(4) 俗称小方巾为帕 。如:手帕
(5) 压强单位。帕斯卡的简称 ,即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动词
缠绕,包裹
以锦缠股,以红帕首。——韩愈《元和圣德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a5 [宝安腔] pa5 [梅县腔] pa5 [陆丰腔] pa5 [客语拼音字汇] pa4 [沙头角腔] pa5 [台湾四县腔] pa5 [东莞腔] pa5 [海陆丰腔] pa5
◎ 潮州话:pê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2) 脚胫相交 交,交胫也。——《说文》 交足而待。——《战国策·秦策》 雕题交趾。——《礼记·王制》 (3) 又如:交趾(古郡名。汉置,地处五岭以南一带。相传这里的人入睡时,两足相交) (4) 交叉;交错,错杂 交臂厯指。——《庄子·天地》 交韔二弓。——《诗·秦风·小戎》 (5) 又如:交裆(裤裆处);交拐(拐弯走);交戟(执戟相交);交牙(如犬牙相交叉);交歧(交错的路径) (6) 结交; 交往 交游士林。——《资治通鉴》 (7) 又如:交友(结交朋友);交礼(交往的礼节);交驰(交相奔走,往来不断);交绝(关系断绝,绝交);交善(结交);交援(与人交结而得其援助) (8) 交接,移交;交换 交,易也。——《小尔雅》 厥孚交如。——《易·大有卦》。疏:“交,谓交接也。” 是言上下之交。——《荀子·儒效》。注:“交谓上下相交接也。” 静郭君之交。——《吕氏春秋·知士》 (9) 又如:交盘(点交;交接);交受(犹交易);交点(清点财物,交付与有关的人);交关(交接;紧要关头);交贸(交易) (10) 交配 虎始交。——《礼记·月令》 备以为交佩。——《楚辞·思美人》 (11) 又如:交群(交配);交构(亦作交媾。指性交;阴阳交合);交群(交配);交感(指性交) (12) 进入;刚到 。如:交子时;交冬至了;交九的天气;交节(临近节气。旧俗认为病人这时候易发生不测) (13) 接触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情交而不感者。——白居易《与元九书》 战始三交失蛇矛。——《乐府诗集·陇上歌》 (14) 又如:交兵,交战;交臂失之(走得很靠近,擦肩而过。形容遇见好机会而又错过);交敌(交手);交绥(交战) (15) 送上;付出 六日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翌日先交。 (16) 又如:交作业;交款;交白卷 (17) 分配 。如: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实验室吧 名词 (1) 朋友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2) 又如:故交;旧交;知交;择交;深交 (3) 友谊;友情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4) 又如:断交;私交;多年之交 (5) 相互认识,相识 。如:一面之交;他们是点头之交 (6) 交往 布衣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共定交。——《资治通鉴》 交以绝。——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绝交;邦交;建交;复交 (8) 相交之处,毗邻之处 。如:交界;井冈山在宁冈等四县之交 (9) 交替之际 十月之交。——《诗·小雅·十月》 (10) 又如:春夏之交 (11) 贸易 。如:成交 (12) 跟头 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水浒传》 (13) 地名。汉代交州的略称 交、 广布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副词 (1) 交替;更替,更迭 。如:交用(交替使用);交移(交替变易);交讼(互相争论);交转(交替) (2) 一齐 中外交荐。——《明史》 (3) 又如:交至(一齐来到);交下(俱下,齐下);交攻(一并进攻);交赞(一齐称赞) (4) 互相,相互 疏条交映。——吴均《与朱元思书》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交注(互相注视);交伐(交相戕害);交沁(相互渗透);交轧(互相排挤、倾轧);交眩(交相惑乱而不明) 形容词 (1) 通“姣” (2) 美丽 号曰庄姜。姜交好。——《列女传·齐女傅母》 (3) 侮慢,骄傲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荀子·荣辱》 (4) 通“狡”。狡谲,诡诈 奉妒昧者谓之交谲。——《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mix; intersect; exchange, communicate; deliver
方言集汇◎ 粤语:ga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au1 [梅县腔] gau1 gau2 gau5 kau1 [宝安腔] gau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海陆丰腔] gau1 [陆丰腔]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2 gau4 k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