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谓不同之处非常分明。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鲁迅《坟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成语辨析
截然不同和“天壤之别”;都比喻“差别极大;完全不同”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在“天壤之别”前面要用上“有”、“有着”、“存在着”、“真有”等词语;截然不同却不一定要用这些词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用法
截然不同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引证解释
⒈ 谓不同之处非常分明。
引《瀛奎律髓》卷二九选杜甫《江汉》诗, 清纪昀评曰:“末二句语气截然不同。”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柯灵《香雪海·春节书红》:“人驾驭时间还是时间驾驭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的分野。”
截然不同的国语词典
彼此差异非常明显。
如:「这两种颜色截然不同,很好分辨。」
截然不同的网络释义
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的翻译
截然不同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戈,雀声。本义:断绝,切断)
(2) 同本义
巀,断也。——《说文》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诗·大雅·常武》。笺:“就王师而断之。”
海外有截。——《诗·商颂·长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故为齐也。”
不如截而行。——《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截。”
截胫剖心。——《晋书·石季龙截记》
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世说新语·方正》
截趾适屦。——《后汉书·荀爽传》
(3) 又如:截头(尽头);截替(取代);截齐(齐截);截发留宾(截发剉荐。指竭尽全力招待客人)
(4) 拦阻;阻挡
截春山以北。——《穆天子传》。注:“犹阻也。”
径截辎重。——李华《吊古战场文》
(5) 又如:截没(截留吞没);截阻(拦阻);截途(当道,拦路);截杀(拦住攻杀);截拿(截拦捉拿);截拔(截留调拔);截战(拦住厮杀)
(6) 直渡;跨越
(7) 购买
怕无布绢,将现钱去长街上铺内截。——元· 宫天挺《范张鸣黍》
(8) 了结
钱给了不要紧,该多少我明儿还你就截了。——清· 刘鹗《老残游记》
(9) 又如:截了(结了);截日(即日)
(10) 斩齐;整齐 。如:截齐(形容非常整齐);截头(齐头);截截(整齐的样子)
量词
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 。如:半截砖;一截木头;上半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et7 [东莞腔] cet8 [客英字典] ciet8 [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qiad6 [海陆丰腔] ciet8 ciet7 ziet7 [台湾四县腔] ciet8 ciet7 ziet7 [宝安腔] cet8
◎ 潮州话:zoi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1) 但是,然而 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5) 然后;才 。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形容词 是,对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代词 (1) 如此,这样,那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英文翻译yes, certainly; pledge, promise
方言集汇◎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jan2 [沙头角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2 [台湾四县腔] jen2 [东莞腔] jen2 [陆丰腔] jan3 [宝安腔] jen2 [海陆丰腔] ren2 [客英字典] jen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详细解释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详细解释tóng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重复。本义:聚集)(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2) ——见“胡同” (3) 另见 英文翻译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