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途同归

yì tú tóng guī [ yi tu tong gui]
繁体 異途同歸
注音 一ˋ ㄊㄨˊ ㄊㄨㄥˊ ㄍㄨㄟ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效果。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成语辨析

异;不能写作“一”。

成语用法

异途同归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见“异涂同归”。

异途同归的国语词典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效果。参见「同归殊途」条。

异途同归的网络释义

异途同归

  • 异途同归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ì tú tóng guī,意思是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得到相同的效果,到达相同的目的。
  • 异途同归造句

    一个要利用沙姆巴拉打造不死军团,一个要利用沙姆巴拉加速精神武器的制造,乃创造出拥有至高无上能力的神,这绝对是异途同归皆大欢喜的事。
    一声,那人身上的铠甲寸寸碎裂,一口鲜血吐出,缓缓倒下,另一人异途同归。
    那想今天是异途同归,也走到一起来了。
    修妖修魔修仙修佛异途同归,相通之处在于无极圣元!
    龙组如同华夏的一把利器,只杀敌而不伤己,两者异途同归相互扶持,的确是不错的组合!
    异途同归,地球上的古文最终也变成了白话文,但这里,中途就就变成了白话文,让沈约有些遗憾。

    汉字详情

    [yi]
    部首: 313
    笔画: 6
    五笔: NA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UT
    四角: 7744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 gǒng)从畀( )。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2) 同本义

    异,怪也。——《玉篇》

    异,奇也。——《广韵》

    何以异哉。——《列子·杨朱》

    异乎交益之士。——左思《魏都赋》

    妇人异甚。——《战国策·赵策》

    产异蛇。——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觉无异能。——唐· 柳宗元《三戒》

    父异焉。——宋· 王安石《伤仲永》

    (3) 又如:异疾(奇怪的病症);异形(怪异或奇特的形状)

    (4) 不同

    礼者为异。——《礼记·乐记》。注:“谓别贵贱也。”

    事为异别。——《礼记·王制》

    执心各异。——汉· 刘向《列女传》

    得无异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异俗(风俗异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异姓陌路(既不同姓也不认识);异手(指不同之人);异世(不同时代);异目(另眼)

    代词

    (1) 其他,别的

    贾不敢为异事。——《吕氏春秋·上农》

    无它异也。(意思是,没有别的意外的事)。——《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异域茅草(蛮荒之地的乡野村夫);异土(他乡;别处)

    动词

    (1) 护翼

    古天异临子。——《盂鼎》

    (2) 区别;分开

    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新语》

    (3) 又如:异分(区别);异居(分居)

    (4) 觉得奇怪;诧异

    渔人甚异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5) 特别优待;特别重视 。如:异擢(破格提拔);异待(特别礼遇);异恩(特殊恩遇);异遇(特别优待);异谋(特别的计谋)

    (6) 通“翼”。恭敬

    极明与与,有畏劝汝,何异非汝,何畏非世。——《逸周书》

    (7) 通“翼”。辅助

    令行禁止王始也…出三日无适异;出四日无适与。——《逸周书》

    名词

    (1) 指以往,以前 。如:异时(往时;从前);异代(前代;前世)

    (2) 指以后,将来 。如:异日(来日;以后);异时(以后;他时);异世(后代;后世);异代(后代;后世)

    (3) 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公羊传》

    (4) 指特殊本领、才能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举天下所贡蝴蝶…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英文翻译

    different, unusual, strange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2 ri5 [梅县腔] j2 [东莞腔] ji5 [台湾四县腔] ji2 ji5
    ◎ 潮州话: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與之平聲開口三等ji/jiobʰi
    [tu]
    部首: 306
    笔画: 10
    五笔: WTPI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OMD
    四角: 383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辵( chuò),余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途,道也。——《广韵》

    徐亦训道。字古借涂,后变作途。又作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堂途谓之陈。又,路,旅途也。——《尔雅·释宫》

    当途梧邱。——《尔雅·释邱》

    而不利说途也。——《战国策·齐策》

    经途九轨。——张衡《东京赋》

    长揖当途人。——郭璞《游仙诗》。注:“当仕路也。”

    天明登前途。——唐· 杜甫《石壕吏》

    仁义之途。——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负者歌于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无速其途。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途轨(路途);途辙(路上之车迹);途毙(因贫病冻饿而死在道路上);途说(道途之说);途陌(道路);途水(取道水路);通途;沿途;归途;长途跋涉

    (4) 生涯,经历。仕途 。如:宦途;前途远大;途穷(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5) 职位

    时辈多得途,亲朋屡相敕。——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

    (6) 途径;路子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盐铁论·本议》

    (7) 又如:途程(方法,办法);途途是道(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英文翻译

    way, road, path, journey; course

    方言集汇

    ◎ 粤语:t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2 [台湾四县腔] tu2 [沙头角腔] tu2 [陆丰腔] tu3 [宝安腔] tu2 [东莞腔] tu2 [梅县腔] tu2 tu5 [客英字典] tu2 [客语拼音字汇] t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同都平聲開口一等do/dudʰu
    tóng,tòng [to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MG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M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guī [gui]
    部首: 316
    笔画: 5
    五笔: J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LSM
    四角: 2707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归曰来归。——《公羊传》

    (4)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5) 返回,回来

    归,返也。——《广雅》

    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 zhé)令彝》

    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

    (7) 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8) 又如: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

    (9) 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

    (11) 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

    (13) 投案自首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

    (14)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樊将军以贫困来归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清· 黄宗羲《原君》

    (15) 又如:归注(汇合)

    (16) 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

    (18)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

    (19) 结算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儒林外史》

    (20) 通“馈”( kuì)。饷,赠送

    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21)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

    名词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

    形容词

    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

    英文翻译

    return; return to, revert to

    方言集汇

    ◎ 粤语:gwa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wui1

    宋本广韵

    异途同归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