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漕
词语释义
水运边防军需品。
词语解释
水运边防军需品。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偃 盛言 朔方 地肥饶,外阻 河 , 蒙恬 城之以逐 匈奴 ,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 胡 之本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诛秦》:“於是下詔令,减戍漕,宽徭役。初虽劳苦,卒获其庆。”
引证解释
⒈ 水运边防军需品。
引《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汉桓宽《盐铁论·诛秦》:“於是下詔令,减戍漕,宽徭役。初虽劳苦,卒获其庆。”
戍漕的网络释义
戍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
(2) 同本义
戍,守边也。——《说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
武王立重泉之戍。——《管子·地数》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扬之水》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 渔阳。——《史记·陈涉世家》
(3) 又如:戍人(古代守边军士的通称);戍守(守卫);戍客(离开家乡戍守边境的人);戍逻(守边巡逻);戍役(戍边的军士);戍将(戍守边境的将领)
(4) 驻守
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又如:戍鼓(驻边军士所击的鼓声);戍主(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戍堡(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戍御(防守御敌)
名词
(1) 守边的士兵
乃归诸侯之戍。——《左传·定公元年》
(2) 又如:戍傜(兵役及劳役);戍屋(戍卒屋舍);戍妇(戍卒的妻子);戍歌(戍卒唱的歌)
(3) 守边之事 。如:戍漕军需用品之运输。特指水运。又指边防区域的营垒、城堡
其谢尚、 王愆期等,悉令还据本戍。——《晋书·庾亮传》。又如:戍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5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u3 [台湾四县腔] su3 [客语拼音字汇] su4 [宝安腔] s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戍 | 傷遇 | 書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ɕĭu | sjyoh/sjuh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曹声。本义: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同本义
漕,水转谷也。一曰人之所乘及船也。——《说文》。按,车运谷曰转,水运谷曰漕。
漕转山东粟。——《史记·平准书》
转漕给军。——《史记·萧相国世家》
穿漕渠通渭。——《汉书·武帝纪》
岁漕关东谷。——《汉书·食货志》
关东漕粟。——《史记·河渠记》
(2) 又如:漕船(运输官粮的船只);漕粮(清初自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奉天等省征纳白米,转运京师,叫做“漕粮”)
名词
可供运输的河道
今日听了这些话,心里方才水落归漕。——《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au2 co2 [宝安腔] cau2 [海陆丰腔] cau2 co2 [梅县腔] zau5 zo5 cau2 [客语拼音字汇] cau2 co2 [客英字典] cau2
◎ 潮州话:徐欧5(曹)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曹 | 昨勞 | 從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dzʰɑu | zau/dz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