戃慌

tǎng huāng [ tang huang]
注音 ㄊㄤˇ ㄏㄨㄤ

词语释义

1.亦作"戃恍"。亦作"戃怳"。 2.失意貌。 3.难以索解;不可测度。

词语解释

  1. 亦作“ 戃恍 ”。亦作“ 戃怳 ”。失意貌。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心戃慌其不我与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洪兴祖 补注:“戃慌,失意。” 唐 韩愈 《泷吏》诗:“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舟舆来何迟,北望屡戃怳。” 宋 陆游 《访杨先辈不遇因至石室》诗:“出门还戃恍,列屋打碑声。” 清 姚鼐 《偕方坳堂登牛头宿幽栖寺》诗:“仰思万古正戃怳,飞鸟忽逝投沧洲。”

  2. 难以索解;不可测度。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至於曲学小数,茫昧戃怳,而不可知者,皆猎其华而咀其英,泛其流而涉其源。”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渡观江风作》:“有 黄鲁直 草书扇头子,题 韦应物 诗曰:‘独怜幽草涧边生……’即取视,戃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寧识之乎?’持以献之。”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戃恍”。亦作“戃怳”。

⒉ 失意貌。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心戃慌其不我与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洪兴祖补注:“戃慌,失意。”
唐韩愈《泷吏》诗:“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宋王安石《梦黄吉甫》诗:“舟舆来何迟,北望屡戃怳。”
宋陆游《访杨先辈不遇因至石室》诗:“出门还戃恍,列屋打碑声。”
清姚鼐《偕方坳堂登牛头宿幽栖寺》诗:“仰思万古正戃怳,飞鸟忽逝投沧洲。”

⒊ 难以索解;不可测度。

宋苏轼《上富丞相书》:“至於曲学小数,茫昧戃怳,而不可知者,皆猎其华而咀其英,泛其流而涉其源。”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渡观江风作》:“有黄鲁直草书扇头子,题韦应物诗曰:‘独怜幽草涧边生……’即取视,戃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寧识之乎?’持以献之。”

戃慌的国语词典

失意的样子。

汉字详情

tǎng [tang]
部首: 339
笔画: 23
五笔: NIPO
仓颉: PFBF
四角: 9903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七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朗唐開上聲開口一等tʰɑŋthangx/thank
huāng [huang]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AYQ
五行:
仓颉: PTYU
四角: 940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荒声。本义:急忙,忙乱) 同本义

怎这样慌?五日内我还便罢了!——明· 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

偏偏我们走的慌,未带银子。——《施公案》

(2) 又如:走得太慌;慌不择路(慌里慌张,顾不上选择道路);慌慌速速(匆忙,慌张);慌速(慌张急促)

动词

(1) 散亡

仆夫慌悴,散若流兮。——《楚辞》。王逸注:“慌,亡也。言己欲求贤人而未遭遇,仆御之人感怀愁悴,欲散亡而去,若水之流,不可复还也。”

(2) 恐惧,害怕 。如:心里慌得不行;心慌意乱;发慌;着慌;慌了手脚;慌做一团(形容极为慌张)

英文翻译

nervous, panicky, frantic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1
◎ 客家话:[梅县腔] fong3 [海陆丰腔] fong1 [客英字典] fong1 [东莞腔] fong1 [客语拼音字汇] fong1 [宝安腔] fong1 [陆丰腔] fong3 [台湾四县腔] f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七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呼晃唐合上聲合口一等huangx/xu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