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歌

kāng kǎi bēi gē [ kang kai bei ge]
注音 ㄎㄤ ㄎㄞˇ ㄅㄟ ㄍㄜ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情绪激昂地放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语出·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 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成语用法

慷慨悲歌偏正式;作谓语;指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引证解释

⒈ 情绪激昂地放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语出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 钟期信为贤。”
元秦竹村《行香子·知足》套曲:“慷慨悲歌,空敲唾壶,落魄无成, 新丰逆旅。”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中年游中州,地多胜蹟,益足以发抒其才思,登临怀古,慷慨悲歌,集中此数卷为最胜。”
峻青《海啸》第四章:“那副肃穆、庄严的神气,使人想起慷慨悲歌奔赴战场的壮士。”

慷慨悲歌的国语词典

意志激昂的放声高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元.秦竹村〈行香子.壮岁乡闾套.锦上花〉曲:「慷慨悲歌,空敲唾壶。」清.余怀《王翠翘传》:「因慷慨悲歌,居数日别去。」也作「悲歌慷慨」。

慷慨悲歌的网络释义

慷慨悲歌

  • 慷慨悲歌(kāng kǎi bēi gē)
  • 解释:情绪激昂地放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情绪激昂地唱歌
  • 慷慨悲歌的翻译

    日语: 慷慨(こうがい)して悲壮に歌う

    慷慨悲歌造句

    少年时的狂热浪漫一过,我们大约都有一种觉悟,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英雄的慷慨悲歌实在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我们有沧桑,我们的沧桑也只是生活中琐细的一点点辛酸吧?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悲怆或剧痛。
    究其原因,有燕赵慷慨悲歌的文化精神影响和受地缘文化影响。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以诚相待!以善为大!做慷慨悲歌之事!同创百年佳话!
    宋朝灭亡后,文天祥慷慨悲歌,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爱国诗篇。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长弓烈马,啸傲西风;倭寇逞凶,燕赵大地,血雨腥风,热血男儿,痛歼倭寇敌胆寒!第二百一十二章。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流风未谢,于今视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文学”的发扬蹈厉,或慷慨悲歌的文章,都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达到团结胜利的目的。
    无论是怒涛汹涌的长江天险,还是慷慨悲歌的燕赵壮士,都没有阻止住大秦的征服。
    年维泗的话掷地有声,如慷慨悲歌,使我们这批年轻人感动。
    顺境时天空海阔纵酒高歌,逆境时慷慨悲歌,大开杀戒,杀完后自觉血腥决意以身相殉。
    从时间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征在战国时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其余音遗响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确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
    他们以忠肝义胆谱写了一曲辉映史册的慷慨悲歌,表现了一腔热血,洗涤乾坤,虽九死犹未悔的忠贞和节烈。
    舞台上的陈玲玉总是风华绝代,仪态万千,一身华丽晚装,手抱琵琶,边弹边唱,时而哀怨动人,柔肠百转;时而气势磅礴,慷慨悲歌。
    他如今已是年近古稀又体弱多病,当年在皇上跟前当一等侍卫时那拔山扛鼎,慷慨悲歌的豪迈气魄早已荡然无存了。
    虽然功败垂成,但易水河边,慷慨悲歌,这一幕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最终“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汉字详情

    kāng [kang]
    部首: 339
    笔画: 14
    五笔: NYV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ILE
    四角: 90099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康声。本义:情绪激昂)

    (2) 同本义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3) 又如:慷惋(愤激怨恨);慷忾(慷慨。意气高昂);慷慨赴死(意气激昂,不畏死难);慷他人之慨(慷慨他人的财物来作自己的人情)

    (4) 性格豪爽 。如:慷爽(大方;爽快)

    (5) 大方 。如:慷达(大方通达);慷恺(大方)

    英文翻译

    ardent; generous, magnanimous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2 kong2
    ◎ 客家话:[梅县腔] kong3 [海陆丰腔] kong1 kong3 [客英字典] kong3 kwong3 kong1 kong5 [台湾四县腔] kong1 kong3 [客语拼音字汇] kong3 [宝安腔] kong1 (ko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七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朗唐開上聲開口一等kʰɑŋkhangx/qank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WVQ
    bēi [bei]
    部首: 440
    笔画: 12
    五笔: DJD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YP
    四角: 11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2) 同本义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 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悲怆(悲伤);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伤惋惜);悲吟(悲伤哀叹);悲忧(悲伤忧虑);悲郁(悲伤忧郁);悲涕(悲痛的眼泪);悲哭(悲痛号哭);悲怒(悲痛愤怒);悲疚(悲痛);悲戚(悲痛忧伤);悲恻(悲痛)

    (4) 悲哀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悲雨(因悲哀而泪下如雨);悲哽(悲哀哽咽)

    (6) 悲壮;悲凉

    戍角悲吟。——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悲角(悲壮的号角声);悲风(凄厉的风声);悲默(忧伤沉默)

    (8) 悲愤

    余闻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动词

    (1) 眷念;怅望

    游子悲故乡。——《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

    (2) 又如:悲思(思念,怅念)

    (3) 哀怜;怜悯

    悲予志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余悲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感叹,慨叹

    悲哉世也。——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可悲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吕氏春秋·察今》

    名词

    (1) 悲哀,伤心。如:悲喜交集;悲欢离合

    (2) 悲叹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4) 苦

    吾于佗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唫累日,仅能成篇。——宋· 胡仔《杜少陵三》

    英文翻译

    sorrow, grief; sorry, sad

    方言集汇

    ◎ 粤语:be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1 bui1 [梅县腔] bi1 bui1 [陆丰腔] bui1 [客英字典] bui1 [东莞腔] bu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宝安腔] bui1 [台湾四县腔] bi1 b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眉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pii/pypi
    [ge]
    部首: 427
    笔画: 14
    五笔: SKS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RNO
    四角: 176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2) 同本义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4) 歌颂,赞美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5)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6) 奏乐;伴奏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7) 又指鸣叫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8) 作歌;作诗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歌曲;歌词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3) 诗体的一种 。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4)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英文翻译

    song, lyrics; sing, chant; prai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1 [梅县腔] go1 go2 [宝安腔] go1 [东莞腔] go1 [海陆丰腔] go1 [客英字典] go1 [台湾四县腔] go1 [客语拼音字汇] go1 [陆丰腔] go1
    ◎ 潮州话: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俄平聲開口一等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