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
词语释义
感觉
(1) 觉得,认为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知觉。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 中国 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王统照 《春雨之夜·一栏之隔》:“方出巷口,立刻使我的感觉落入了另一个境界。”
感覺的国语词典
内心对外界的感受。
如:「今天的天气令人感觉十分舒畅。」
感覺的网络释义
感觉 (基础含义)
感觉 (汉语词语)
感覺的翻译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减损,减少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名词
(1) 感触;情绪;意念 。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am1 gam3 [陆丰腔] gam3 [客英字典] gam3 [沙头角腔] gam3 [客语拼音字汇] gam3 [台湾四县腔] gam3 [宝安腔] gam3 [东莞腔] gam3 [海陆丰腔] gam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感 | 古禫 | 見 | 覃 | 上聲 | 感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kɒm | komx/koom |
详细解释
jiào
動詞
(1) 睡醒
覺,悟也。從見,學省聲。——《説文》
上欲起賢,未覺。——《漢書·董卓傳》
覺而之漸台。——《漢書·鄧通傳》
(2) 又如:覺卧(覺醒時和寢卧時);覺寤(睡醒);覺寢(自睡中覺醒)
(3) 通“挍”、“校”。比較,較量
如此賢不肖相覺。——《孟子·離婁下》注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裏。——《世説新語》
名詞
(1) 俗稱睡眠爲睡覺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莊子·齊物論》
覺見卧聞。——漢· 王充《論衡·釘鬼篇》
惟覺時之枕席。——唐·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彆》詩
(2) 又如:睡了一大覺
(3) 一次短的睡眠,打盹 。如:午覺;纍了可以扒在桌上睡一覺
量詞
(1) 睡眠一次爲一覺 。如:睡了一覺中覺
(2) 另見
jué
動詞
(1) (形聲。從見,學省聲。本義:醒悟,明白)
(2) 同本義
覺,悟也。——《説文》
上欲起賢,未覺。——《漢書·董賢傳》
覺而之漸台。——《漢書·鄧通傳》
且有大覺。——《莊子·齊物論》
叔術覺焉。——《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
覺今是而昨非。——晋·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3) 又如:覺來(醒來);覺悟;如夢初覺
(4) 感覺到,意識到
而覺跌千裏者。——《荀子·王霸》。注:“知也。”
島不覺。—— 宋· 鬍仔《苕溪漁隱叢話》
常覺一切。——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更覺膽落。——《廣東軍務記》
(5) 又如:覺道(覺得);不知不覺;覺發、髮(發、髮覺)
(6) 啓發、髮;使人覺悟
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孟子·萬章上》
(7) 發、髮覺,發、髮現
覺無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不之覺。——《資治通鑒·唐紀》
名詞
(1) 感覺器官 。如: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覺元(腦神)
(2) 賢智者之稱
藏埋于終古,而未寤于前覺也。——晋· 左思《吴都賦》
(3) 另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ok7 gau5 [陆丰腔] gok7 [台湾四县腔] gok7 gau5 [沙头角腔] gok7 gau5 [东莞腔] gok7 gau5 [客英字典] gok7 gau5 [梅县腔] gau5 gok7 [宝安腔] gok7 |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g5 [梅县腔] g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敎 | 古孝 | 見 | 肴 | 去聲 | 效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krauh/keaw | k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