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士

gǎn jī shì [ gan ji shi]
注音 ㄍㄢˇ ㄐ一 ㄕˋ

词语释义

意气激越的人。

词语解释

  1. 意气激越的人。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亦省作“ 感士 ”。 清 恽敬 《<坚白石斋诗集>序》:“今夫思妇之朝吟必长,无律吕以节之,而未尝无抗与坠也;感士之夜啸必厉,无声韵以限之,而未尝无调与格也。”

引证解释

⒈ 意气激越的人。

唐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亦省作“感士”。 清恽敬《<坚白石斋诗集>序》:“今夫思妇之朝吟必长,无律吕以节之,而未尝无抗与坠也;感士之夜啸必厉,无声韵以限之,而未尝无调与格也。”

感激士的网络释义

感激士

  • 感激士,即意气激越的人。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 汉字详情

    gǎn [gan]
    部首: 440
    笔画: 13
    五笔: DGK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RP
    四角: 5333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jiǎn)。减损,减少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名词

    (1) 感触;情绪;意念 。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英文翻译

    feel, perceive, emo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am2
    ◎ 客家话:[梅县腔] gam1 gam3 [陆丰腔] gam3 [客英字典] gam3 [沙头角腔] gam3 [客语拼音字汇] gam3 [台湾四县腔] gam3 [宝安腔] gam3 [东莞腔] gam3 [海陆丰腔] gam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八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禫上聲開口一等kɒmkomx/koom
    [ji]
    部首: 331
    笔画: 16
    五笔: IRY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HSK
    四角: 3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2) 同本义

    激,水碍袤疾波也。——《说文》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

    泉水激石。——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激激(急流声;水势湍急的样子);激浪(怒涛);激射(喷射,冲击)

    (4) 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

    激而发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激于义而死。——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激烦(麻烦);激作(振奋激励);激拔(激励提拔);激奖(激励劝勉);激聒(嘟囔);激激聒聒(嘟嘟囔囔)

    (6) 抑制 。如:激贪(抑制贪婪);激贪厉俗(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7) 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 。如:他被雨水激着了

    (8) 快速变冷 。如:把西瓜放在冷水里激一激

    形容词

    (1) 迅疾;猛烈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史记·游侠列传》

    (2) 又如:激水(湍急的水流);激矢(急飞的箭);激合(迅速集合);激迫(急迫);激辞(激烈的言辞)

    (3) 高亢;激昂

    振声激扬。——《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激卬(振奋昂扬);激楚(声音高亢凄凉;又为古代歌曲名);激抗(高亢);激壮(激昂雄壮);激宕(激越跌荡)

    英文翻译

    arouse, excite, incite; quickly

    方言集汇

    ◎ 粤语:gik1
    ◎ 客家话:[宝安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giep8 [梅县腔] git7 [海陆丰腔] git7 giep8 [东莞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ab6 gid5 gieb6 [客英字典] g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四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弔去聲開口四等keuh/kewkieu
    shì [shi]
    部首: 329
    笔画: 3
    五笔: FGH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
    四角: 40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scholar, gentleman; soldier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鉏里上聲開口三等dʒʰĭəzrix/dr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