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伤怀

gǎn shí shāng huái [gan shi shang huai]

词语释义

指一个人很多愁善感,时序交替都可以使其感到悲伤。

汉字详情

gǎn [gan]
部首: 440
笔画: 13
五笔: DGK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RP
四角: 5333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2)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4) 感应,影响

(5)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感应变动)

(6) 感触;触动感慨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成》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又如:感目(触目);感事(受外界事物的触动);感逆(触犯,冒犯);感悔(受到触动而悔改)

(8) 感谢;感激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感荷君子德,恍若乘朽栈。——韩愈《赠张籍》

远辱专人惠书,辅以药物,极济所乏,衰疾有赖矣,感刻,感刻。——宋· 苏轼《与张元明书》

(9) 又如:感刻(深深感激);感荷(感谢,感佩);感篆(感激而铭记在心);感仰(感戴敬仰);感喜(感激喜悦);感颂(感激颂扬)

(10) 感慨,感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杜甫《春望》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1) 又如:感忾(感叹。同“感慨”);感切(伤感凄切);感时(感慨时事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感悼(感伤哀悼,伤感);感恻(感伤悲痛)

(12) 思念

感物众而思深。——何晏《景福殿赋》。注:“犹思也。”

(13) 又如:感思(思念);感逝(感念往昔);感逝山阳(表示对亡友的哀念)

(14) 感染,感受。多用于疾病

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红楼梦》

(15) 又如:感风(谓中风;宋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感疾(染病);感通(有感于此而通于彼)

(16) 迷惑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吕氏春秋》

(17) 通“减”( jiǎn)。减损,减少

其满为感,其虚为亡。——《管子·侈靡》

名词

(1) 感触;情绪;意念 。如:善感;伤感;百感交集;多愁善感;美感;预感;手感;颇有所感;读后感;杂感;观感

英文翻译

feel, perceive, emo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am2
◎ 客家话:[梅县腔] gam1 gam3 [陆丰腔] gam3 [客英字典] gam3 [沙头角腔] gam3 [客语拼音字汇] gam3 [台湾四县腔] gam3 [宝安腔] gam3 [东莞腔] gam3 [海陆丰腔] gam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八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禫上聲開口一等kɒmkomx/koom
shí [shi]
部首: 429
笔画: 7
五笔: JFY
五行:
仓颉: ADI
四角: 64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形容词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副词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代词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动词

(1) 适时;合于时宜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英文翻译

time, season; era, age, period

方言集汇

◎ 粤语:s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2
◎ 潮州话:si5

宋本广韵

shāng [shang]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TLN
五行:
仓颉: OOKS
四角: 2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塲( 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2) 同本义

伤,创也。——《说文》

命理瞻伤。——《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

以杙抉其伤。——《左传·襄公十七年》

无面伤。——《左传·哀公元年》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庄子·徐无鬼》

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庄子·人间世》

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荀子·正论》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清· 方苞《狱中杂记》

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4) 丧事;丧祭

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管子·君臣下》

(5) 又如:伤辞 (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

(6) 损失

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韩非子·五蠹》

(7) 受伤的人

虏救死扶伤不给 。——司马迁《报任安书》

动词

(1) 损伤;伤害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国语·周语》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2) 又如:伤化(损害教化);无伤大雅;伤沴(受伤害而不流通);伤情(伤感);伤暑(为暑气所伤);伤勇(损害勇气);伤脸(损了别人的面子);伤夷折衄(遭受创伤,导致挫败);伤命(伤害天子的诏命);伤幸(出口伤人);伤阂(伤害阻隔);伤废(受伤残废的人);伤毁(损坏);伤廉(伤害廉洁);伤生(伤害生命)

(3) 受伤;负伤

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矢人惟恐不伤人。——《孟子·公孙丑上》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方苞《狱中杂记》

(4) 诋毁;中伤

伤,诽也。——《广雅》

伤之于昭公。——《吕氏春秋·察微

人伤尧以不慈之名。——《吕氏春秋·举难》

(5) 又如:伤诋(中伤诋毁)

(6) 触冒;冲犯 。如:伤屈(冒犯);伤犯(冒犯,触犯);伤味(懊恼);伤触(冒犯)

(7) 死亡。通“丧”

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战国策》

(8) 哀伤;悲伤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9) 又如:伤今(忧思今日);伤暮(哀叹年老而无成);伤乖(因离别而悲伤);伤沮(沮丧);伤秋(悲秋,对秋景而伤感);伤恫(哀痛);伤惜(哀伤惋惜)

(10) 以…产生厌烦 。如:吃红薯吃伤了;这几年在外面跑伤了;这孩子吃糖吃伤了

英文翻译

wound, injury; fall ill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1

宋本广韵

huái [huai]
部首: 339
笔画: 7
五笔: NG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PMF
四角: 9109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2) 同本义

怀,思念也。——《说文》

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

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

惟佳人之独怀兮。——《楚辞·悲回风》

怀良辰以孤往。——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久行怀思。——《后汉书·列女传》

而不怀仁。——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国怀乡。(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

(4) 心里存有;怀藏

心怆悢以伤怀。——《文选·班彪·北征赋》

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

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尚怀狐疑。

怀其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佩紫怀黄。——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姊在吾怀。——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怀玉(怀抱美玉。比喻人具有才德);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怀贰(怀有二心);怀袖(拥抱);怀刺(心怀讽刺)

(6) 包容;包围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

(7) 又如:怀挟(包藏);怀山(包围山陵)

(8) 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 。如:怀耽(怀担。都指怀胎);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怀子(怀孕);怀身(怀孕)

(9) 归向;依恋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怀与安,实败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

(11) 招致;招徕 。如:怀诱(犹招引);怀辑(怀集;招来)

(12) 安;安抚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

广德行以怀之。—— 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13) 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

名词

(1) 胸口;怀抱里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

寘子于怀。——《诗·小雅·谷风》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

(2) 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

(3) 心意;情意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予怀怆然。——宋· 姜夔《扬州慢》

(4) 又如:怀恩(感念恩德);怀寄(寄托心志);怀爱(心中喜爱)

(5) 古地名 ,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

(6) 姓。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

英文翻译

bosom, breast; carry in bosom

方言集汇

◎ 粤语:waai4
◎ 潮州话:huai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