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遽

huáng jù [ huang ju]
注音 ㄏㄨㄤˊ ㄐㄨˋ

词语释义

惶遽 huángjù

(1) 惊恐慌张

神色惶遽
frightened;alarmed

词语解释

  1. 亦作“ 惶懅 ”。恐惧慌张。

    《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持质者惶遽叩头曰:‘我但欲乞资用去耳!’”《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癸巳, 国忠 集百官於朝堂,惶懅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诚不料被迫至此,不胜惶遽。”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惶懅”。恐惧慌张。

《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持质者惶遽叩头曰:‘我但欲乞资用去耳!’”
《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癸巳, 国忠集百官於朝堂,惶懅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诚不料被迫至此,不胜惶遽。”

惶遽的国语词典

惊惶急遽。

惶遽的网络释义

惶遽

  • 惶遽,亦作“ 惶懅 ”,汉语词汇。
  • 拼音:huáng jù
  • 指惊恐慌张。如:神色惶遽。
  • 惶遽造句

    有入冥者,见一老儒立庑下,意甚惶遽。
    雪梅看透了穆嵚隐藏在内心的惶遽,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只要你站得正,调查组拿你又能如何?……快,快把手放开,我妈在家病着呢,我得赶紧回去。
    张式春惶遽不安地从海南岛回到了广西南宁。
    艾恋恋惶遽地一抖,手里的纸团掉在了地上“是她,纸团一定是她扔进来的!”。
    不见你真想你;我梦里常有你;我心里只有你;一颗心交给你;只因为喜欢你,一句话告诉你;我真的好爱你!不知为什么,只需有你在我身边,我的心便不再惶遽不安。
    一说投案自首,石臼就被吓破了胆,惶遽地说“监狱的滋味就那么好受?我不去!”。
    这两句话,画出了这个阶级的矛盾惶遽状态。
    曹操惶遽,乃持刀跪下对着董卓说道“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独孤龙惶遽不已,得见亲人,如抓到救命稻草,痛哭流涕。
    吴王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
    边随园征君言有入冥者,见一老儒立庑下,意甚惶遽。

    汉字详情

    huáng [huang]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R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PHAG
    四角: 9601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皇声。本义:恐惧,惊慌) 同本义

    惶,惶恐也。——《说文》

    惶,惧也。——《广雅》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史记·刺客列传》

    孟贲狎猛虎而不惶。——《潜夫论·卜列》

    多官惶惶,只得散去。——明· 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

    (2) 又如:惶惶(惊恐不安);遑迫(惊慌);惶汗(惊惧而汗流);惶沮(恐惧沮丧);惶怖(恐惧害怕)

    英文翻译

    fearful, afraid, anxious, nervous

    方言集汇

    ◎ 粤语:wong4
    ◎ 客家话:[梅县腔] fong2 [海陆丰腔] fong2 [客英字典] fong2 [台湾四县腔] fong2 [客语拼音字汇] fong2 [陆丰腔] fong3 [宝安腔] f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光唐合平聲合口一等ghuang/huangɣuɑŋ
    [ju]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HAEP
    五行:
    仓颉: YYPO
    四角: 31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2) 同本义

    遽,传也。——《说文》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周礼·大仆》

    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周礼·行夫》。注:“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且使遽告于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传车。”

    士曰传遽之臣。——《礼记·玉藻》

    (3) 又如:遽人(驿卒;传达命令的人);遽驿(传车和驿马);遽传(驿车和传舍);遽委(驿站车马和储存的粮食)

    (4) 乡名 。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副词

    (1) 立刻;马上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遽扑之。——《聊斋志异·促织》

    遽以不变名之。——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遽诺(马上承诺、答应);遽理(马上或很快处理);遽即(立即)

    (3) 就,竟

    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淮南子·人间训》

    遽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形容词

    (1) 惊慌

    (2) 又如:遽惶(惶遽,惊慌);遽惕(惶恐戒惧);遽戚(敬畏的样子);遽容(恐惧的脸色)

    (3) 十分贫困,窘迫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世说新语》

    (4) 急忙,匆忙

    遽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公惧,遽见之。——《国语·晋语》

    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6) 快,迅速

    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刘禹锡《天论》

    英文翻译

    suddenly, unexpectedly; at once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3 giak7 [客英字典] gi3 [宝安腔] ki3 [梅县腔] gi3 [台湾四县腔] gi3 giak7 [客语拼音字汇] giag5
    ◎ 潮州话:哥余6(巨)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其據去聲開口三等gʰĭogioh/gi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