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

xī dá duō [ xi da duo]
繁体 悉達多
注音 ㄒ一 ㄉㄚˊ ㄉㄨㄛ

词语释义

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

释迦牟尼净饭王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词语解释

  1. 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

    《法苑珠林》卷十五:“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2. 释迦牟尼 为 净饭王 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 悉达 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大智度论》卷二:“父母名字 悉达陀 , 秦 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翻译名义集·释尊姓氏》:“旧言 悉达 ,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引证解释

⒈ 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

《法苑珠林》卷十五:“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⒉ 释迦牟尼为净饭王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晋支昙谛《赴火蛾赋》:“悉达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
《大智度论》卷二:“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
《翻译名义集·释尊姓氏》:“旧言悉达,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悉达多的国语词典

人名。为梵语siddhārtha的音译。为释迦牟尼未出家前的本名。

悉达多的网络释义

悉达多 (佛教称谓)

  •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产生最早的,至今已有近三千多年的历史,照佛教的解释,佛不是神,而是“觉者”,即觉悟了的人。
  • 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人,“悉达多”的意思 (清愚) 是“目的达到的人。”
  • 汉字详情

    [xi]
    部首: 440
    笔画: 11
    五笔: TO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DP
    四角: 20339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采。采( biàn),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详尽) 同本义

    悉,详尽也。——《说文》

    悉,尽也。——《尔雅》

    占不悉。——《史记·平准书》。索隐:“尽也。”

    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张释之传》

    至孅至悉。——汉· 贾谊《论积贮疏》

    词不悉心。——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

    副词

    (1) 全都,全部

    悉如外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悉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 又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

    动词

    (1) 详尽地叙述

    书不能悉意。——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2) 详尽的知道,了解

    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南朝梁· 萧统《文选》序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详悉(详细知道)

    (4) 尽其所有

    以公之与民已悉矣。——《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谓尽其力也。”

    悉浮以沿江。——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5) 又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

    英文翻译

    know, learn about,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xid5 [宝安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海陆丰腔] sit7 [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东莞腔] sit7 [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七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sĭĕtsit
    [da]
    部首: 306
    笔画: 6
    五笔: DP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
    四角: 343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2) 同本义。泛指畅通

    达,行不相遇也。——《说文》

    达,通也。——《广雅》

    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礼记·内则》

    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国语·吴语》

    达四聪。——《虞书》

    达于河。——《书·禹贡》

    七曰达吏。——《周礼·大宰》

    下达。——《仪礼·士昏礼》

    天下达道。——《礼记·中庸》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屋极有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四通八达;达越(疏通瑟底之孔使其声迟重);达乡(相对而畅达的窗户)

    (4) 到达,通到

    凉州之兵始达 咸阳。——《资治通鉴》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李白《丁都护歌》

    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列子·汤问》

    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昏达曙,目不交睫。——《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小麦亩产达千斤;达济(渡水到达彼岸);达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6) 通达事理;通晓,见识高远

    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7) 又如:达者(通达事理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达臣(通达义理的臣子);达言(通达事理的言论);达见(洞晓事物的道理)

    (8) 通晓事理,理解,明白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

    (9) 又如:达心(心里明白通达);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性命的本质);达权(明白权宜的道理,能临急应变)

    (10) 荐举

    在位多所荐达。——《后汉书·黄香传》

    (11) 又如:达能(举荐有才能的人);达吏(向上举荐官吏)

    (12) 将意思表达出来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13) 又如:转达(把一方的意思告诉另一方);达旨(表达思想);达诚(表达诚挚之情);达善(表达善意);达信(传达消息);达知(通知;告知)

    形容词

    (1) 通行的;共同的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2) 又如:达尊(天下人公认的尊贵事物);达孝(天下共认的最大孝道);达制(通行的制度)

    (3)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 。如:达节(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

    (4) 显达(地位高而有名声)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达遂(显达顺遂);达宦(职位显要的官吏);达官贵人(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贵显赫的人物)

    名词

    (1) 〈方〉∶指父亲 。如:俺达

    (2) 地名 。今四川省达县

    (3) 各处 。如:达听(多方听闻)

    (4) 姓

    形容物体相碰时发出的声响

    达、达、达,泥浆直溅。——叶圣陶《寒假的一天》

    英文翻译

    arrive at, reach; intelligent; smooth, slippery

    方言集汇

    ◎ 粤语:daat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theh/theytʰiei
    duō [duo]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Q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NI
    四角: 2720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程度大 。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副词

    (1) 多么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英文翻译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方言集汇

    ◎ 粤语:do1
    ◎ 客家话:[梅县腔] do1 [东莞腔] do1 [客语拼音字汇] do1 [宝安腔] do1 [客英字典] do1 [陆丰腔] do1 [沙头角腔]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海陆丰腔] d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得何平聲開口一等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