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忿怒貌。
《水浒传》第三十回:“那廝两个那里肯接,恼忿忿地只要催促 武松 上路。”
引证解释
⒈ 忿怒貌。
引《水浒传》第三十回:“那廝两个那里肯接,恼忿忿地只要催促武松上路。”
恼忿忿的国语词典
恼怒的样子。
恼忿忿的网络释义
恼忿忿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惱(
)声。本义:恼恨;生气;发怒)(2) 同本义
任汝恼弟示,任汝恼姨舅。——唐· 卢仝《寄男抱孙》
他呆子着了恼的人,张开嘴…被行者轻轻的提将出来。——《西游记》
(3) 又如:恼聒(烦恼,恼恨);恼懆(烦恼忧愁);恼燥,恼躁(烦恼不安);恼悔(悔恨);恼闷(懊恼烦闷);恼烦(烦恼);恼懊(懊恼)
(4) 懊恼;烦闷
将终,无曾痛恼,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陈书·姚察传》
(5) 又如:恼恨恨(恼恨貌。愤怒怨恨);恼害(犹恼恨);恼忿忿(气呼呼,气冲冲);恼巴巴(气恼,恼怒);恼犯(触犯;激怒);恼燥(恼火);恼骂(生气漫骂);恼激(激怒)
(6) 打扰
不恼着我,就半年也不装他一次。——《西游记》
(7) 又如:恼聒(打扰);恼乱(打扰)
(8) 惹,撩拨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李白《赠段七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nau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2) 同本义
忿,悁也。——《说文》
忿,怒也。——《广雅》
君子以惩忿窒欲。——《易·象传》
身有所忿窒。——《礼记·大学》
惩违改忿兮。——《楚辞·怀沙》。注:“恨也。”
忿慉之气。——《庄子·达生》
忿,恨也,怒也。——《玉篇》
伯主约而不忿。——《战国制·秦策》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忿恨(愤怒怨恨);忿气(气愤;生气);忿怒(愤怒);忿疾(愤怒厌恶)
(4) 用同“奋”。奋力 。如:忿不顾身(即“奋不顾身”);忿力(即“奋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3 fun5 [客英字典] fun3 [台湾四县腔] fun3 fun5 [梅县腔] fun5 [宝安腔] fun3 [客语拼音字汇] fun4 [东莞腔] fun3 [沙头角腔] fu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忿 | 敷粉 | 滂 | 文 | 上聲 | 吻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pʰĭuən | phyonx/phiuu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分声。从“心”,表示与心情有关。本义:愤怒,怨恨)
(2) 同本义
忿,悁也。——《说文》
忿,怒也。——《广雅》
君子以惩忿窒欲。——《易·象传》
身有所忿窒。——《礼记·大学》
惩违改忿兮。——《楚辞·怀沙》。注:“恨也。”
忿慉之气。——《庄子·达生》
忿,恨也,怒也。——《玉篇》
伯主约而不忿。——《战国制·秦策》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忿恨(愤怒怨恨);忿气(气愤;生气);忿怒(愤怒);忿疾(愤怒厌恶)
(4) 用同“奋”。奋力 。如:忿不顾身(即“奋不顾身”);忿力(即“奋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3 fun5 [客英字典] fun3 [台湾四县腔] fun3 fun5 [梅县腔] fun5 [宝安腔] fun3 [客语拼音字汇] fun4 [东莞腔] fun3 [沙头角腔] fu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忿 | 敷粉 | 滂 | 文 | 上聲 | 吻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pʰĭuən | phyonx/phiu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