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言

è yán [e yan]
繁体 惡言
注音 ㄜˋ 一ㄢˊ

词语释义

恶言 èyán

(1) 粗野的言语、诽谤性的或恶毒的言语

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
an evil tongue

引证解释

⒈ 无礼、中伤的言语。

《礼记·祭义》:“是故恶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恶言多矣,君请尽之。”
唐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恶言詈辞,狼藉公牒,不敢为耻,实虑陷祸。”
宋司马光《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上之立,非守忠意,乘此与其徒间构两宫,造播恶言,中外恟惧。”
清孙枝蔚《空城雀》诗:“空城雀,谢少年,瘠土有善心,将死无恶言。”

恶言的国语词典

无礼、辱骂人的话。

恶言的网络释义

恶言

  • 恶言,汉语词汇。
  • 拼音:è yán
  • 释义:无礼、中伤的言语。粗野的言语、诽谤性的或恶毒的言语。
  • 恶言造句

    我们也记得别人对我们说的恶言恶语!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谦逊的态度不仅仅是面对年轻貌美的女士和身份显赫的贵族,在对待平民时,骑士也绝不会恶言相向。
    旁边一位虎背熊腰的莽汉对其视如敝屣,忍无可忍,恶言相向“切,有灵石就了不起,滚一边去,不要玷污了大爷心中的圣门。
    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
    然而,那个伤害别人的残忍的人却又对受到伤害的人恶言相向。
    此时每个人都想恶言相向,但是要更聪慧,更有纪律性。
    撒谎的莫小贝死不悔改,还口出恶言。
    好像对被我们领导的人恶言相向很容易,但是得到无条件的爱却要难得多。
    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
    幽默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因为幽默好比是安慰剂,在恼怒的情况下,注入轻松的语气要比恶言恶语更容易解决问题。
    能忍,心字头上一把刃啊,只要修养练到家了,能受得了上司的那份鸟气,只要忍得住,就好比恶言毒药的刀刃无论插在心窝里几次,全当成良药苦口,逆耳忠言。
    因为他们说恶言顶撞你你的仇敌也妄称你的名。
    现在却要付出辛苦劳作,忍受恶言相向。
    恶言恶语比肩继踵而来,听的徐云直翻白眼。
    不料于氏看他们能够挣钱养活他,就认为媳妇有了外遇了,用恶言恶语骂他,还用藤条打她。
    自己好好反省吧,天气只是个次要的原因!!坚决抵制网上恶言相向、粗言烂语、人身攻击,如果你心理很不平行,建议你去找心理医生。
    不要用批评的语言说别人,更不要恶言相向。
    那个战士声音一转,恶言厉色的说着。
    我做梦都想要看着你给我讲我早就会了的练习题,我还是喜欢你的,虽然我总是对你要么不理不睬要么恶言相向。

    汉字详情

    è,wù,ě,wū [e,wu]
    部首: 440
    笔画: 10
    五笔: GOGN
    五行:
    仓颉: MCP
    四角: 10331

    详细解释

    ě

    (2) 另见 è;wū;wù

    è

    名词

    (1) (形声。从心,亚声。本义:过失)

    (2) 同本义

    恶,过也。——《说文》

    恶上安西。——《颜氏家训》

    吾以志前恶。——《左传·定公五年》

    君子之遏恶扬善。——《易·象传》

    (3) 又如:恶恶从短(对于人的过失,不十分苛责,适可而止)

    (4) 泛指一般罪恶

    恶积祸盈。——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恶逆(奸恶逆乱。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恶障(佛语。指杀生、偷盗等妨碍修行的罪恶);恶头儿(罪名);恶心钱儿(干坏事得来的钱财);恶孽(罪恶;弊病)

    (6) 恶人;坏人

    元恶不待教而诛。——《荀子·王制》

    (7) 又如:恶杀都来(刽子手在刑场上逞威风而发出的叫喊声。恶杀:即凶神恶煞)

    (8) 为一项罪行被控告的人;犯罪的人 。如:首恶必办,协从不问

    形容词

    (1) 丑陋

    五曰恶。——《书·洪范》。传:“丑陋也。”

    人莫知其子之恶。——《礼记·大学》

    恶者美之充也。——《管子·枢言》

    今子美而我恶。——《韩非子·说林上》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 纣, 纣以为恶。——《战国策·赵策》

    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2) 又如:恶丈夫(丑陋汉子);恶女(容貌丑陋之女)

    (3) 粗劣 。如:恶食(粗劣的食物);恶衣(粗劣的衣服);恶札(柮劣的书札。多指书法不善,字迹欠佳)

    (4) 坏;不好

    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恶衣恶食,陋车驽马。——《汉书·王莽传上》

    岁恶不入。——贾谊《论积贮疏》

    (5) 又如:恶宾(不受欢迎的客人。即恶客);恶逆(不善,不顺)

    (6) 凶暴;凶猛 。如:恶狞(凶恶狰狞);恶茶白赖(恶叉白赖。凶恶刁钻,无理取闹);恶赖富丽(无理贪求富有豪华。恶赖:无理取闹,耍无赖)

    (7) 污秽;肮脏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论语·乡党》

    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恶路(恶露。妇女产后由阴道排出的液体);恶水(泔水);恶水缸儿(泔脚水缸)

    (9) 令人难堪 。如:恶戏(恶作剧);恶剧(恶作剧);恶谑(令人难堪的嘲弄)

    (10) 恶毒 。如:恶歆歆(凶狠恶毒的样子);恶支沙(恶支杀。恶狠狠地,十分凶恶的样子);恶势煞(凶恶的样子)

    (11) 庸俗 。如:恶辞(庸俗之词);恶谈(庸俗不堪的话);恶字(不堪入目的字眼)

    (12) 贫瘠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齐民要术·耕田》

    (13) 又如:恶郡(贫瘠荒远的州郡);恶处(贫瘠的地方)

    动词

    害;伤害或损害 。如:恶说(说话触犯);恶讪(得罪);恶事(做坏事);恶款(作恶犯法的条款);恶尽人(把人都得罪了)

    副词

    (1) 甚;很 表示程度。如:恶烦(非常烦恼)

    (2) 另见 ě;wū;wù

    代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

    恶,安也。——《广韵》

    恶识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左传·桓公十六年》

    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恶能无纪。——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1) 表示惊讶

    恶,是何言也?——《孟子》

    恶,是何言。——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另见 ě;è;wù

    动词

    (1) 讨厌;憎恶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荀子·天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好逸恶劳。——清· 黄宗羲《原君》

    怨恶其君。

    (2) 又如:甚恶(讨厌之极;非常讨厌;反感之至);恶忌(厌恶猜忌);恶生(厌生);恶不去善(不因厌恶其人而抹杀他的优点);恶杀(厌恶杀生);恶紫夺朱(厌恶以邪代正);恶嫌(讨厌);恶惮(厌恶畏惧);恶识(冒犯;得罪);恶上(憎恶长上);这人真可恶;憎恶(憎恨;厌恶);深恶痛绝;恶恶(憎恨邪恶)

    (3) 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4) 诽谤;中伤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书·秦誓》

    太子痤美而狠,合佐师畏而恶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比而恶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人有恶苏秦于 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战国策》

    (5) 又如:恶讪(诽谤)

    (6) 忌讳

    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礼记》

    形容词

    (1) 羞耻,羞愧

    无盖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 又如:恶囊(窝囊)

    (3) 另见 ě;è;wū

    英文翻译

    evil, wicked, bad, foul

    方言集汇

    ◎ 粤语:ngok3 ok3 wu1 wu3
    ◎ 潮州话:ag4(ak) u3(ù) e3(ùr) u1(u)

    宋本广韵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