恚愤

huì fèn [ hui fen]
繁体 恚憤
注音 ㄏㄨㄟˋ ㄈㄣˋ

词语释义

痛恨;怨恨。

词语解释

  1. 愤怒。

    《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 嚣 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新唐书·刘幽求传》:“迁 杭 郴 二州,恚愤卒於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朱淑贞璿玑图记》:“ 竇滔 有宠姬 赵阳臺 ,善歌舞。 若兰 苦加捶楚,由是 阳臺 积恨,谗毁交至, 滔 大恚愤。”

引证解释

⒈ 愤怒。

《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 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新唐书·刘幽求传》:“迁杭郴二州,恚愤卒於道。”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朱淑贞璿玑图记》:“竇滔有宠姬赵阳臺,善歌舞。 若兰苦加捶楚,由是阳臺积恨,谗毁交至, 滔大恚愤。”

恚愤的国语词典

极度怨恨、愤怒。

恚愤的网络释义

恚愤

  • 恚愤是一个词语,拼音huì fèn,是指愤怒。
  • 汉字详情

    huì [hui]
    部首: 440
    笔画: 10
    五笔: FFNU
    五行:
    仓颉: GGP
    四角: 40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圭声。本义:怨恨,愤怒) 同本义

    恚,恨也。——《说文》

    恚,怒也。——《广雅·释诂二》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战国策·齐策三》

    恚目。——《管子·地员》

    恚而语女曰。——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懋卿恚甚。——《明史》

    承畴大恚。——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恚碍(愤怒抵触);恚忌(愤怒嫉忌);恚忿(愤怒);恚责(愤怒斥责)

    副词

    愤怒地,生气地;发怒地

    舍人恚曰:“朔擅诋欺天子从官”。——《汉书》

    英文翻译

    anger, rag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i5 [海陆丰腔] fui6 [梅县腔] fi5 fui5 [宝安腔] fui5 [客语拼音字汇] fi4 fui4 [陆丰腔] fui6 [台湾四县腔] f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避支A合去聲合口三等支Aqjyeh/vehʔĭwe
    fèn [fen]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FAM
    五行:
    仓颉: PJTO
    四角: 9408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贲( 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2) 同本义

    愤,懑也。——《说文》

    发愤以杼情。——《楚辞·九章·惜诵》

    志意蕴愤。——《后汉书·王符传》

    (3) 又如:愤切(内心极度愤懑);愤悁(愤懑郁积);愤薄(郁结,充塞);愤厥(由于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

    (4) 充盈,旺盛

    愤,盈也。——《方言十二》

    阳瘅愤盈。——《国语·周语》

    (5) 又如:愤盈(充溢,积满;气愤,愤懑);愤盛(积满,充盈)

    动词

    (1) 愤怒;怨恨。同“忿”

    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愤怨(愤怒怨恨);愤心(愤怒或愤激之心);愤忿(愤怒);愤沮(怨恨沮丧);愤痛(愤怒悲痛);愤咤(愤怒)

    (3) 发,奋

    愤于中则应干外。——《淮南子·脩务》

    (4) 又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愤迅(奋迅);愤勇(奋勇);愤起(奋发而起)

    英文翻译

    resent, hate; indignant

    方言集汇

    ◎ 粤语:fan5

    宋本广韵